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当选中科院院士

王者之魏 闻库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当选中科院院士-第1张图片-

周俭  资料图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当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周俭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主席,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周俭从事肝胆肿瘤研究34年,主刀1万余例肝胆肿瘤切除和肝移植手术,发明3项国际首例创新术式。他曾成功主刀国际首例“活体亲属肝+废弃肝”双供肝肝移植、国际首例废弃肝儿童肝移植、国际首例“废弃肝肝移植+ALPPS术”,创新扩大了供肝来源,在危重病诊疗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主刀亚洲首例ALPPS术,ALPPS手术数量和中晚期肝癌病人ALPPS术后生存率国际领先,挽救了众多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命。

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了解到,出生于江苏泰兴的周俭,从医的初心源自外祖父的影响。外祖父早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荷兰行医,回国后在乡间坚持行医,以仁心仁术深受乡里敬重。“童年时总听闻邻里谈及外祖父行医的事迹,更亲眼见众人遇病痛时对他的信赖和尊重。”周俭回忆道。正是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他逐步坚定了从医之志,并一路成长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院长。

1987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读书期间,一场讲座深深影响了周俭。主讲者是著名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改革开放后,汤院士率先利用甲胎蛋白(AFP)在肝癌高发的江苏启东进行早期筛查。“当年有数百位农民相信汤院士,接受开腹探查,筛查发现的早期肝癌大多被成功切除,生存率明显提高。”周俭说,“而那些不相信筛查结果、未开腹检查的人,多数在短期内因肝癌进展离世。”自此,他对中国肝癌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后,周俭在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师从汤钊猷院士,从事肝脏疾病与手术研究,进一步钻研肝外科与肝移植技术。此后,他又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随“肝移植之父”托马斯·斯塔兹尔(Thomas Starzl)深造。2003年回国后,他运用学到的理念,在樊嘉院士的指导下,发明三项国际首例创新“废弃肝”肝移植术式,充分利用原本会被丢弃的肝脏组织,开创性地提高了供肝使用率。

近年来,周俭与樊嘉院士共同创建的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已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试剂盒,总检测量超过500 万例次,使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相对传统标志物甲胎蛋白提高了55%;及建立了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个体化诊疗新策略,经治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俭与团队一同发现肝癌早期复发存在时空异质性,仅55%的早期复发为祖先(ancestral)肝癌复发,其余45%为新发(de novo)肝癌,修正了国际上“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均源于祖先肝癌细胞”的传统观点,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精准防治奠定了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周俭首创小分子靶向药联合免疫、化疗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由不足13个月延长至22.5个月。他牵头开展CARES-009研究,是国际上首个在肝细胞癌围手术期治疗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其方案相较于单纯手术,患者的疗效提了一倍。

2025年7月,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中国学者领衔制订的《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动计划》(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addressing the glob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urden),这是《柳叶刀》成立200多年来,针对全球性重大疾病挑战,首次由中国专家学者牵头,携手日本、韩国、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51位著名专家共同制订的重大报告。该报告历时多年研讨,全文长达2.3万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是该重大报告专家委员会的联席主席之一。

根据公开资料,周俭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Lancet(2篇)、Cell、J Clin Oncol、Lancet Oncol、STTT、Cell Res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141 篇,H指数94。周俭获授权发明专利21 项,转化20 项,部分已在临床应用。他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荣誉。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