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1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1张图片-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现场。 郭如琦 摄

合肥,好戏连台。

9月下旬,合肥正式拉开“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的华丽大幕。活动将一直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后,将举办两个“百场”:第一个是邀请全国各剧种代表人物到合肥惠民展演经典剧目百场以上,第二个是组织安徽地方戏曲在合肥惠民展演百场以上。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2张图片-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系列活动在位于合肥的安徽百戏城启动。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届不折不扣的“戏曲世界杯”。

为什么是合肥?如果说风起云涌的科技创新是合肥的A面,那么底蕴深厚的文化魅力就是合肥的B面。

自古以来,在合肥大地上,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交融辉映,也孕育了深厚的戏曲文化基因。1790年,徽班进京淬炼出“国粹”京剧,由此开启中国戏曲的璀璨篇章。而如今,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坚决扛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力邀“百戏入皖”,促进文旅融合,提振消费活力。

可以说,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徽班进京”235周年的深情回望,更是合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3张图片-

合肥市政务区——大剧院与天鹅湖城市风光。视觉中国 图

这两天,不少合肥市民被天鹅湖里的“穆桂英挂帅”充气玩偶萌到了。这是“百戏入皖·星耀合肥”的一处打卡点。

合肥和戏曲的缘分,非常值得说一说。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迎来八十大寿。清廷的大员们都要给皇帝祝寿,除了送礼,还要送戏。彼时,闽浙总督伍拉纳联合江南管盐务的官员,将在南方颇具人气的“三庆徽班”送到京城为皇帝祝寿,一炮而红。

此后,其他徽班相继抵京,至嘉庆年间合并重组形成了四大徽班格局,而且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融南腔北调、汇百家之长的徽班,吸收了当时京城地区流行的昆曲、弋阳腔、秦腔等部分曲调,逐渐形成了具有完美艺术风格和成熟表演体系的新剧种——京剧。

业界普遍认为,徽班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功勋卓著。徽班进京可以说打响了京剧的前奏,是戏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4张图片-

戏歌《我是戏曲人》。 郭如琦 摄

如果说两百多年前,徽班的“走出去”,是京剧诞生的前奏曲,奏响了戏曲文化跨地域传播的激昂乐章;那么两百多年后,合肥的“引进来”,则是为传统戏曲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时代强音。

活动于9月中下旬开幕,将一直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后,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京剧于魁智、昆曲柯军、黄梅戏韩再芬等名家大师将领衔献艺。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5张图片-

活动启动当日,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五大剧种的9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登台。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此次“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活动,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突出专业性。国内戏曲领域权威单位指导、主办,名家名角登台献艺,展演作品均是舞台艺术精品,做到好戏连台、精彩不断。

二是突出群众性。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所有展演实行10~30元的惠民票价,同时还组织戏曲进街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让群众当主角、唱大戏。

三是突出融合性。做好“戏曲+”文章,将戏曲和文旅消费深度融合,一体推出“吃住行游购娱”优惠套餐,凭演出票根可免费游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等安徽标志性景点和合肥市域内主要景点,让游客在赏戏之余,感受江淮大地的自然与文化之美。活动也不局限于安徽,10月中旬以来,合肥连续赴苏州、太原、西安等地进行了推介,用好戏会好友,联袂唱响戏曲古韵之美。

四是突出节俭性。坚持勤俭办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为戏迷朋友们奉献一场“简而不凡”的戏曲文化大餐。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6张图片-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满工对唱”。 郭如琦 摄

可以说,这场戏曲主题活动背后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活动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与传承,展现了新时代戏曲发展的繁荣景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合肥通过这样一场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戏曲艺术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绽放光彩,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戏曲,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培养新的受众群体,这展现了安徽省以及合肥市的担当精神。

其次,做好“戏曲+”,让游客在欣赏精彩戏曲表演的同时,还能凭票根游览安徽的标志性景点,堪称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板和尝试。活动不仅是对安徽戏曲历史贡献的致敬,也为新时代戏曲传承与文旅融合提供了破局思路。

再者,通过为戏迷提供住宿、餐饮、景点等方面的优惠,吸引了大量戏迷和游客前来合肥看戏打卡,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消费。这种设计既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当地商户注入了文化流量,使戏曲演出从单一的艺术活动,转变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而对于合肥市来说,这次活动更是合肥对外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苏州一样,合肥也是一座“双面绣”城市,既有活力迸发的科创,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合肥是“养人的地方”,也是“创新的天地”,是一座创新特色鲜明的科创之城,获批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人造太阳、墨子通信、智能语音等重大成果频频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合肥是一座充满活力的青春之城,去年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35岁以下人口占比过半;合肥还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淼,500多个公园游园点缀其间,12.7平方公里骆岗公园风景如画,荣获全国首批园林城市。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合肥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读懂城市丨合肥“有戏”背后,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第7张图片-

设计师:郑达咖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