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味觉优先的中国哲学中,酒一直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酒的精神嵌入并作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身处视觉统治时代的当代人而言,酒愈加显示出思与在的现实意义。贵州珍酒于1975年承载着伟人的嘱托与期望而创建,是贵州领先、全国知名的酱香型白酒品牌。时值金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携手贵州珍酒,于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举办第八届“酒与哲学”学术论坛,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齐聚贵州遵义,共襄盛会。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贡华南先生,珍酒李渡集团副总裁陈国华先生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在接下来的分论坛中,与会嘉宾深入分析了酒与哲学的诸多维度。商周时期,酒与思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典文本对此多有揭示。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基于《尚书》《论语》等文本分析了早期中国酒与德的多层次关系,并探讨了酒与德关系的历史进程。东南大学魏福明副教授从《尚书·酒诰》出发讨论了西周的酒德思想及其与西周王道政治秩序的关系,并阐释了酒德观念的历史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阐发了周公的“慎酒立教”的观念,认为君“慎酒立教”,臣“慎酒进德”,上下协力、相辅相成,有助于良好世风的形成。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教授探究了《周易》既济、未济二卦的酒文化象征,指出二卦的演变通过“酒”的载体为我们揭示了终结与开端之间的辩证哲学。上海大学袁晓晶教授回到“诗酒”的历史原点,通过《诗经》的文本与女性的视角,探索了诗酒原点之处的“自然情感”的丰富意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岘副教授分析了《周易》需卦要旨,认为以“审时度势”为主旨,将“等待”与“饮宴”二意相贯穿,才能凸显需卦对德性品质之培育与儒家“德福一致”观念的强调。中山大学(珠海)周若萱硕士讨论了《仪礼》中玄酒的观念史,刻画了玄酒从“圣水”向“礼制符号”的嬗变轨迹。

商周以降,历代哲人对酒都不乏重要论说。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讨论了先秦儒家饮酒礼中的中道原则。江苏省社科院胡发贵研究员对《论语·乡党》“惟酒无量,不及乱”进行了重新解释,以微醺刻画孔子的饮酒状态。北京师范大学马思劢(Thomas Michael)教授探究了《老子》视域下酒与道的关系,为理解《老子》之道提供了新的面向。同济大学方用副教授分析了《庄子》“卮言”的多重含义,认为卮言如酒,由酒塑造的卮言可以弥合分裂,让分化重新凝聚。浙江科技大学夏利亚副教授以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为核心材料,探讨了“酒令”在战国秦汉这一关键转型期所承载的思想史。贵州大学黄河教授阐发了《庄子·达生》“醉者神全”的命题,并由此揭示了庄子哲学的形上之维。同济大学钟翠琴博士后从“酒”与“乐”的双重维度切入,从宴饮文化、琴曲以及音乐理论等内容探讨魏晋风度的意蕴,展示魏晋名士在感性放达与理性超脱之间所实现的精神自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源讲师以“养生”为主题展开了魏晋生命观的多重图像。华中师范大学杨柳岸副教授探究了酒与船山哲学的关系,指出船山对酒颇多同情并旗帜鲜明地反对禁酒。

在中国传统中,酒更广泛地与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李宾先生分析了陆游巴蜀饮酒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质。浙江工商大学王绪琴教授以《梦粱录》等文献为核心,分析了南宋酒文化与市民生活的紧密关联,揭示了酒文化在南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上海大学曾海龙副教授探究了治味与治国关联,认为治味与治国都要对火候有精准的掌握,避免“过”与“不及”,以保全本性之真。上海师范大学高瑞杰副教授探讨了酒在战争中的文化意象,指出酒既是祭祀征伐的仪式媒介、将士勇力的精神支柱,亦是权力博弈的资源载体与反战意识的诗意寄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晋卿助理教授基于中国思想史考察了饮食的精神。上海交通大学梅雪容博士分析了刘秉忠《藏春集》酒诗中的身份书写,认为酒在刘秉忠诗歌中是“无凝滞之心”的代表,酒醉的场合就是自然浑融的状态。

在对传统酒哲学与酒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对酒的精神亦有新的洞见。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从“生活哲学”视角阐述了饮酒的四重功能,指出饮酒是从日常生活通达哲学反思的重要路径。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在哲学层面讨论了“醉”与“醉意”,认为“醉”与“醉意”是我们制造出来的一个“存在事件”,在认知形式上,它以别样的、特殊的方式使个体的内心真实得以绽放。同济大学曾亦教授探究了酒与人情及政治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提出了“酒中有道”命题,并认为品酒实为“味道”,是通过味觉贴近大道;卖酒人则是传道士,本质是传递一种突破封限的生活智慧,是在传承中国文化之道。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讨论了饮酒的生存论意蕴,指出饮酒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活动,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突破认知桎梏、重返生命原初体验的哲学路径。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张伟特副院长、方塘研究院阎妍秘书长提出“饮酒五境界”理论,认为酒境界的轻盈与现实境界的沉重交融,为现代人提供了自我疗愈与精神超越的道路。遵义师范学院赵臻教授认为“酒”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特殊的存在,具有某种哲学意蕴,它主要体现为酒之“生”、酒之“机”、酒之“祭”、酒之“神”、酒之“人”以及酒与“人”等方面。《贵州大学学报》张娅副编审认为酒虽然一直被规训,但酒文化中始终涌动着一种“狂欢”的潜流,在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维系着一种动态的、富有生机的平衡。安徽师范大学孙辉讲师对酒与闲进行了哲学反思,认为饮酒能够使人的身体从各种忙中脱离出来,使自身接近或达到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
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酒同样是一个重要话题。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表示,酒具有打破笛卡尔主义中的身心二元对立、回归生命本真的哲学功能。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醉”与“醒”提出新解,认为真正的哲学清醒应是扎根现实而又不失创造热情的辩证统一。中山大学(珠海)邓联合教授重新解读了柏拉图《会饮篇》,并指出在这场以“爱”与“美”为核心的对话中,酒是激发真实、完整人性的媒介,是联结神圣与人性、催生高贵思想的精神桥梁。浙江财经大学冯庆旭副教授分析了酒与身的伦理世界,认为酒是一种身体创造物,一部酒的酿造史可被看作酒与身的关系史。南开大学迟帅副教授讨论了涂尔干的集体欢腾与尼采的酒神精神,认为两者共同揭示了酒所蕴含的超越个体、激活共同体意识的双重力量。安徽大学郑楠讲师从“真味”与“醉意”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文化中的酒精神,并讨论了酒之兴诗以及酒之隐喻与象征等问题。云南大学王果助理研究员在中西传统中重新审视了女性与酒的伦理关系,认为女性在酒的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女性是酒之母。
当代社会,中西酒精神相汇集,共同为我们思考时代问题提供了资源。原《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先生认为喝酒自由是我们的法赋权利,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位和我们喝酒的人。西南财经大学段江波教授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饮酒何以必要的问题,认为“饮酒”成为人摆脱全面数字化的生活处境、对抗人的数字异化、恢复人的生命尊严的重要途径。华东师范大学潘斌教授认为当代酒礼文化面临工具化与虚无化的双重危机,捍卫“真实性”成为重建酒礼文化的底线伦理与本体基础。上海社科院张志宏研究员认为作为一种被系统默许甚至规划的“合法的越轨”行为,酒实质上扮演了文化“安全阀”的角色,从而在社会控制与个体自由的永恒张力中,维持着社会系统精妙而脆弱的平衡。
本次论坛闭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主持,由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致辞。王中江教授指出酒哲学研究为哲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酒并非基本生存所需,而是一种“创造性需求”,具有“超我”特性,能为人类提供精神陪伴、自由体验与诗意升华。余治平教授总结了历届“酒与哲学”论坛,认为现在已形成独特的学术品牌,使品酒从感官体验升华为精神活动,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生活智慧的重要桥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