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镇

mysmile 闻库 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School of Law, UIBE)作为该校重要的二级学院,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端国际经贸法律人才。

早在197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贸易系便设立了国际商法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国际贸易法硕士研究生。1984年,学校正式成立国际经济法系,时称“七系”。1996年,在该系基础上组建成立法学院。

学院现设有1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及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形成了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

历史沿革

197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贸易系创设国际商法教研室,同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奠定了法学教育的基础。

198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式设立国际经济法系,此为法学院前身,当时被称作“七系”。

1985年,成为国内最早获得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四所高校之一。

199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

1997年,学院国际法学专业入选全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2年,国际法学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3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国际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6年,民商法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7年,学院获评教育部“国际化法学人才特色专业建设点”与“全国双语教学示范点”。

2009年,获批建设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商事仲裁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法学一级学科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同年,学院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2年,法学院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20年6月,学院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

办学条件院系设置

目前设有法学本科专业1个,专注于国际经济法与商法方向的深度拓展。

师资力量

教育部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石静霞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石静霞、黄勇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鲍禄、丁丁

北京市优秀教师:陈学权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教育部人才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化法学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法学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商事仲裁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商法

北京市精品课程:民法总论(苏号朋,2010年)、国际商法(刘刚仿,2012年)

• 教学成果

2014年2月,学院学生代表队于第12届“ELSA-WTO模拟法庭竞赛”亚太区域赛中跻身八强,成为该届赛事中中国大陆唯一晋级团队。同月,在第12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国区选拔赛中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第三名),并斩获原告最佳诉状奖与两项最佳辩手奖。同年代表中国赴华盛顿参加国际总决赛。2013年12月,获中国第二届“世界贸易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亚军及“最佳书状综合奖”第一名。2012年12月,获首届“世界贸易组织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冠军。

学科建设

学院现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1个;拥有“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际法学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法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Juris Master)

• 重点学科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际法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法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民商法学、法学一级学科

• 学科评估

根据2017年12月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学院法学学科被评为A类,位居全国前列。

科学研究科研平台

学院共建有13个高水平科研平台,覆盖国际商法、WTO法、金融法等多个前沿领域。

科研成就

2018年,学院教师荣获2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包括陈卫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升级与WTO法改革的中国方案研究》,以及宁红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长期性合同研究》。另有3位青年学者获得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立项。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课题近80项,科研成果丰硕。

学术资源

• 出版刊物

《国际商法论丛》创刊于1999年,聚焦国际经济法、比较民商法、世界贸易组织法及国际投资法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刊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

《经贸法律评论》立足中国对外经贸实践,重点关注国际经贸与投资法、国际民商事统一立法与比较法、重要国家与地区经贸立法、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一带一路”国别法律研究等,致力于构建高水平法律智库,服务于国家对外经贸战略与企业全球化发展。

合作交流

法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城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劳约拉大学、西东大学法学院等知名院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与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多国高校及研究机构保持密切互访与学生交换机制。

2020年6月17日,天津大学主办首届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创新研讨会暨天津大学法学院复建五周年座谈会,会上发布《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倡议书》。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国内“新文科”首个人文联盟)正式成立。

文化传统院徽

院徽以深蓝与紫色为主色调。深蓝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主色,象征海洋与英美法系;紫色源自古罗马传统,代表欧陆法系,体现出学院融合两大法系的教育理念。

徽章中心为盾形结构,通行于国际学术机构徽章设计。盾内分三区:下部居中为古体“法”字,彰显法学院身份与法治根本;左上为三片银杏叶,源自孔子“杏坛”讲学之典,象征文明传承与学术繁荣;右上为神兽獬豸,寓示中国传统中法律的公正与扬善抑恶。三元素搭配蓝紫底色,凸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

盾中央绶带象征法学院作为联结历届师生的大家庭,也寓意学院自1978年顺应改革开放设立国际商法专业以来,人才辈出、成就斐然。徽章外缘锐角设计凸显学院锐意进取、迈向国际的开拓精神。

外环以中英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标识,传递团结奉献、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整体造型巧妙呼应“猫大”昵称,突显学院作为国际化卓越法律人才摇篮的独特地位。

院训

守正:意为“恪守正道”,语出《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於世,奢溢差者谓之显荣。”

臻善:源自“臻于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践行:即付诸行动,源自《朱子语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

怀远:勉励师生胸怀远大理想,与“践行”相辅相成,体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人才培养理念。

“守正臻善”彰显学院师生的崇高追求,“践行怀远”折射其务实而开阔的人生态度。八字院训融汇传统与现代,传递不息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标识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作为国际经贸法律教育高地的重要地位。

领导团队历任领导

沈达明

沈达明(1915年1月8日-),籍贯上海市。早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毅然归国,曾执教于重庆市朝阳学院法律系、安徽大学、上海震旦大学等校,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奠定重要基础。

冯大同

冯大同(1934-1995),著名商法学家,广东南海区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同年入职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历任国际经济法系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等职。197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

沈四宝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顾问,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国际经济法教学与研究。

王军

王军,河北乐亭县人。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比较法与合同法领域有深厚造诣。

石静霞

石静霞,生于1970年8月,河南省济源市人。拥有耶鲁大学法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国际投资法及比较破产法。

知名校友

王雷: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长。

钱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张力:重庆海外旅业集团总裁、旅游百事通CEO。

刘爽凤凰网CEO。

耿欣: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

高西庆: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王令浚:海关总署副署长。

刘贵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

尚明:前商务部条法司司长。

焦津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

参考资料 >

17所高校发起!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在天津大学成立.中国教育在线.2020-06-18

标签: 法治人才培养基地 法学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人才培养政策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