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连续 36 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正开启新的成长周期。
" 你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稳居首位。块头这么大,这样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块增量了,广东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为南粤大地高质量发展标定了新的参照系。
" 广东要和自己比 ",短短七字,重若千钧。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的背景下,广东如何理解 " 和自己比 " 的深意?又如何在 " 和自己比 " 的坐标系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这是关乎广东未来的深刻叩问,也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深度探寻。

(一)
理解 " 和自己比 ",首先要读懂广东的 " 分量 "。
2021 年至 2024 年,广东经济总量连续跨越 12 万亿元、13 万亿元、14 万亿元台阶,连续 36 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什么概念?对照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这一经济体量已超越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今天的广东,每 1 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 10 年前的约 2.1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经济大省挑起大梁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也意味着,单一的增速标准已经难以全面衡量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成效。仅以增速论英雄,不仅失之公允,更会偏离发展的核心焦点。
广东 " 和自己比 ",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 " 十四五 " 收官在即、" 十五五 " 新程将启的关键节点,广东需要审视的不是一时的增速快慢,而是发展的 " 含金量 " 是否更足?创新的动能是否更强?群众的获得感是否更实?特别是当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时,保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显得尤为关键。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马拉松运动员,不会被一时的速度波动打乱节奏,而是始终紧盯自己的目标,力求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稳健、更从容。

广东 " 和自己比 ",更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要以 " 敢饮头啖汤 " 的锐气,在和自己的较量中,为全国探索更多新鲜经验、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当发展进入新阶段," 和自己比 " 既是战略定力,也是破局之道。它要求广东摆脱一时数字波动的困扰,以更加成熟、从容的心态审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真实成色,聚焦于让每一分增长都更有质量、更有价值。

(二)
" 和自己比 ",比什么?
这并非盲目比较,而是要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关键维度上看进步、找差距、促提升,让每一次 " 和自己比 " 都化作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 和自己比 ",要比改革开放的 " 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 "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破解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的 " 钥匙 "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 " 治本之方 " 也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广东 " 和自己比 ",要注重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 和自己比 ",要比创新驱动的 " 加速度 "。此次广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并强调 " 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如今,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 9 年居全国首位," 深圳—香港—广州 " 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培育形成 9 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成绩斐然,前路仍应奋进。对广东而言,要保持继续走在前列的优势,就必须下苦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 和自己比 ",要比区域协调的 " 均衡度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广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次广东之行来到梅州,同果农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并强调要 " 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 "。一边是珠三角地区勇挑大梁,一边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奋起直追,广东 " 和自己比 ",就是要以实施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为抓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努力把曾经的发展短板变成 " 潜力板 "。

" 和自己比 ",要比民生福祉的 " 满意度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 十五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要 "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广东 " 和自己比 ",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织密民生保障网,以 " 绣花功夫 " 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看民生保障的短板是否补齐,看公共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更加充实。
(三)
" 和自己比 ",怎么比?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广东这种 " 向内看 " 的姿态,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向着更高目标发起的又一次冲锋。其关键在于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将 " 比较 " 转化为 " 突破 " 的动力,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要求广东 " 两手抓 ":一方面,让市场这双 " 无形之手 " 充分舒展,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让政府这双 " 有形之手 " 精准有力,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展现担当,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形成既 " 放得活 " 又 " 管得好 " 的经济秩序。
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 " 关键变量 " 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 " 最大增量 ";另一方面,既要巩固优化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 " 钢筋铁骨 ",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

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广东要以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为抓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而言,要健全强县促镇动力机制,加大力度强农惠农富农,促进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融入共建 " 一带一路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广东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共建 " 一带一路 ",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拓展发展新机遇。
要继续抓好对内开放,既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又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这要求广东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的优势,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又主动对接中西部地区发展需求,在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全国大市场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发展。

(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今天的广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 和自己比 " 的智慧与勇气。经济体量越大,越要警惕 " 增速焦虑 " 的迷雾;发展阶段不断跃升,越要坚守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从灯火通明的创新实验室到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到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广东的每一步跨越,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注脚,也是对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的铿锵作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要以 " 和自己比 " 的清醒,向改革深处寻路,向产业高处攀登,向区域协调处落子,向民生细微处用心;以 " 和自己比 " 的坚定,敢于刀刃向内,攻克发展中的短板弱项,激活蕴藏在南粤大地的创新活力;以 " 和自己比 " 的担当,率先解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为全国探索更多新鲜经验。
这场 " 和自己比 " 的赛跑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东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旁人,而是不断超越的自我;广东更高的目标,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当珠江潮再次奔涌向前,广东必将把每一份 " 自胜 " 的力量,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洪流,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 " 广东答卷 " ——这份答卷里,有自我超越的勇气,更有引领未来的担当。
文 | 记者 李妹妍
图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资料图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