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选药剂制度是浮选工艺中对药剂类型、用量、添加位置及方法的系统性规范。这一制度直接影响浮选效率与产品质量,是矿物分选过程中的核心控制要素。浮选过程中涉及多种药剂,它们与矿浆中的矿物组分之间存在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并相互制约。科学合理的药剂制度能够促进这些相互作用达到理想平衡,而不当的添加则可能破坏平衡,导致分选效果下降。
该制度需通过详细的矿石浮选试验确定,并在工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捕收剂和起泡剂的用量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可提升浮选速度和指标,但过量使用反而会降低回收率与精矿品位。同样,抑制剂与活化剂也需严格定量, improper dosage 将直接影响浮选效果。
制度概述
浮选药剂制度主要包括药剂种类、用量、添加次序、点位与方式(一次性或分批次)、配制方法以及作用时间等。实践证明,药剂制度是影响浮选指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决定浮选效率和最终产品质量。
药剂类型与用量控制
药剂种类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矿石特性、流程方案以及行业实践经验,并通过试验最终确定。根据矿物表面性质的不均匀性和药剂协同效应,混合用药已成为提高浮选效果的重要策略。
混合用药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不同捕收剂的复合使用:包括同系列药剂的混合(如高、低级黄药混用)、硫化矿捕收剂的组合(如黄药与黑药共用,或与溶剂、乳化剂、润湿剂配合)、氧化矿与硫化矿捕收剂联用、阳离子与阴离子型捕收剂协同,以及大分子与小分子药剂复合应用等。
(2)调整剂的联合投加:为增强抑制效能,常将多种抑制剂配合使用,例如亚硫酸盐与硫酸锌混合。
实践表明,捕收剂、起泡剂、抑制剂、活化剂及矿浆pH调节剂等都必须在适当剂量下使用,过多或不足均会影响浮选效果。
药剂配制与效能提升方法
同一药剂因配制方法不同,其使用效果和适宜剂量也会有显著差异。配制方式取决于药剂性质、添加方法及其在流程中的功能。
大多数水溶性药剂(如黄药、硫酸铜、硫酸锌、重铬酸钾等)通常配制成5%–10%的水溶液使用。
难溶性药剂则需特殊处理:例如将石灰研磨至10–100 μm后配成石灰乳;对脂肪酸类捕收剂进行皂化处理;将胺类捕收剂或白药溶解于特定溶剂中;对油酸、煤油、松醇油和柴油等通过机械搅拌、超声波或加入乳化剂进行乳化;亦可利用气溶胶技术使药剂雾化后使用。
药剂添加策略
浮选常涉及多种药剂,它们与矿浆组分存在多重交互作用,因此添加策略是优化药剂制度的重要环节。
常规加药顺序为:矿浆pH调整剂 → 抑制剂或活化剂 → 捕收剂 → 起泡剂。对于曾被抑制的物料,则应先加活化剂,再投捕收剂和起泡剂。在捕收剂之前加入抑制或活化药剂,可提高矿物表面的选择性,提升分选效果并降低耗药量。
药剂添加点取决于其与矿物作用所需时间、药剂功能与性质。通常将pH调节剂和抑制剂加入球磨机,以充分发挥作用;活化剂、起泡剂及易溶捕收剂常加在搅拌槽中;难溶药剂则适宜在球磨机中添加。
药剂可一次投加或分批投加。一次添加操作简便,适用于易溶、不易失效的药剂(如石灰、碳酸钠、黄药等),有助于提高浮选初期的速度。分批添加则能维持浮选过程中的药剂浓度,更有利于产品质量控制,适用于难溶于水、易被泡沫带走的药剂(如油酸、脂肪胺类),以及在矿浆中易反应或需严格定量控制的药剂。
加药方法的优化
加药方式分为一次添加与分批添加。一次添加局部浓度高、作用强、操作简便,因此广泛应用。分批添加可维持浮选全流程中药剂浓度的稳定,适用于易被泡沫吸附、易反应或需精确控制的药剂。
同一药剂因使用方法不同,其用量与效果差异显著,尤其对于水溶性低或不溶的药剂更为明显。如中性油类若未经处理直接添加,不仅药效差,耗量也会增加。为提高药效,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不水溶药剂先溶于特定溶剂; (2)将难溶固体药剂配成乳浊液; (3)对脂肪酸类捕收剂进行皂化处理; (4)通过乳化提升脂肪酸和柴油在矿浆中的分散性; (5)采用电化学处理或气溶胶法以增强药剂作用。
将不同结构的捕收剂、起泡剂、抑制剂和絮凝剂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其效果通常优于单一药剂,该方法已在各类矿物浮选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