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800场,我大约跳了400场。”回忆和“电波”的一路相伴,王佳俊说。
11月13日晚,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在美琪大戏院举办800场纪念演出,“李侠”扮演者王佳俊也将登台。这部舞剧早已超越普通演出,成为他艺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800场纪念演出海报,王佳俊版“李侠”
“第一场演出很平静,没有特别紧张。对舞者来说,演新作品是常态。”真正让他心绪起伏的,是观众远超预期的热烈反响。他反而紧张了,总想着如何让后续的每一场都更出彩。
无数次登台中,最令他难忘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舞团在北京演出的那个夜晚。
那天凌晨四五点,他便起身参加各种活动,疲惫到担心影响演出状态,“结果,有一场戏冲到台口,望向观众时,我泪流满面。”那种不受控制的情感迸发,让他体会到身体仿佛成为容器,承载着超越自我的信念与力量。
数百场演出中,是否流泪并未成为王佳俊的表演执念。“我也纠结过,担心自己情绪不够饱满。后来,导演点醒我,能不能沉进人物里,比哭不哭更重要。你能感受多少,你就表演多少,情感会自然把你带到那儿。”
王佳俊也休息过一段时间,但肢体记忆早已深入骨髓。重返舞台那一刻,“一听到音乐,身体自己就动起来了,无需刻意启动。”最大的压力在于,如何真正进入人物,这是无法把控的,没有秘诀。所以,每次演出那一天,他会尽量保持安静,少与人交谈,自己化妆梳头,直到音乐响起,便将自己彻底交给舞台。

王佳俊
谈及韩真、周莉亚两位导演,王佳俊语带敬佩。“相当严格!”一开始,王佳俊对二人的严厉有点排斥,如今却渴望学习她们的专业。
“她们几乎把表演‘喂’到演员嘴里,教我们怎么演,眼神怎么动,脑子怎么想。”在导演的悉心引导下,演员们完成了从“单纯跳舞”到“塑造人物”的跨越,认识到舞剧人物表演的重要性。
一开始,两位导演抠得最多的是舞蹈动作,“她们觉得我太‘肉’了,动作不够迅速,身体机能不够快。”后来开始抠人物,李侠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地下党员,要沉稳,有深度。
即便已经演了数百场,只要两位导演到场,他仍会生出“教导主任查作业”的紧张感。而这份紧张,正是源于对作品、对人物的敬畏之心。

王佳俊和朱洁静
在“电波”的舞台上,朱洁静始终是王佳俊最窝心的伙伴。
“分不开,和她一起跳舞,我很安心。”王佳俊坦言,他在台上有很多紧张时刻,但只要跳到双人舞,他永远很安心,没有一丝紧张,也不觉得孤独,“舞蹈演员的舞龄其实都不长,现在很多人慢慢延长了,因为找到了能共同走下去的伙伴。我们也是这样互相扶持的。”
当朱洁静因身体原因暂别舞台时,王佳俊选择默默等待,“我知道,她会回来的,要给她一些时间。我们认为的好意,也许会给她力量,也许是一种打扰。她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拉回来。”
如今,朱洁静又回到舞台上,王佳俊的“退休”计划,又要延迟了。观众甚至开玩笑,要他们一起跳到80岁。发现好看的演出和书后,两人还会给对方发消息,建议对方去看,“不仅是舞伴,更是艺术上的知己。”

剧照
“电波”火了之后,网上有不少 “自来水”自发帮忙宣传,追看数十场的观众也不在少数。800场之际,甚至有观众从海外专程赶来。
“刚开始学舞蹈时,我从没想过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都习惯了舞蹈是小众艺术。”每次演出完,他总能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心里暖暖的。当看到不少观众因为这部舞剧爱上舞蹈,甚至接触更多艺术形式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没想到一部作品能影响这么多人。”
“从首演到现在,我们的舞蹈动作几乎没变,质量也没掉。”后来,不断有新演员加入,“电波”变得更有活力,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力。这部舞剧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王佳俊,更打开了一扇艺术的门,让他明白演员与好作品的相互成就,是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幸运。
“每次谢幕,观众的热烈掌声会让我有点恍惚,分不清是给我本人还是给角色。”“电波”即将迎来800场纪念演出,当被问及想对李侠说些什么,他眼中泛起暖意:“今天的盛世,正如你所愿。”

剧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