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M抗体于1966年由陈永铭在一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首次发现,标志着首个非组蛋白核蛋白抗原系统的识别。在抗核抗体针对的靶抗原中,Sm抗原、RNP、SS-A、SS-B、Scl-70等十余种核成分可通过等渗盐水从细胞核中萃取,因此早期将它们统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Sm抗原-抗体系统作为这一类别的重要代表,其核心蛋白质抗原包括B、B'、D、E等多类组分,分子量范围在11至29kD之间,同时涉及A、A'、B"、C、F、G及68kD、150kD等蛋白。这些蛋白质与富含鸟苷的小核RNAs(snRNAs),即UsnRNAs,形成稳定复合物。在哺乳纲物种中,已鉴定出至少13种UsnRNAs,如U1至U13 snRNAs。Sm抗原由U1、U2、U5、U4/U6 snRNAs与上述蛋白质共同构成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该复合物在异质性核核糖核酸(hnRNA)向成熟信使RNA(mRNA)的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脱氧核糖核酸转录产生的hnRNA由编码区外显子(exons)和非编码区内含子(introns)交错组成,在hnRNA成熟为mRNA时,U1、U2、U5、U4/U6 RNP分子的RNA组分负责切除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通过这一剪接机制生成功能性mRNA,进而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指导蛋白质合成。研究证实,抗-SM抗体能够渗透活淋巴细胞,可能与靶抗原结合后干扰其正常功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因子(如IFN-γ、IL-2等)分泌,并诱导细胞凋亡。
别名
医学检查检查名称抗-SM
分类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测定
化验取材血液
测定原理抗-SM的检测传统上采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ouchterlony)法。该方法通过从小牛胸腺提取ENA抗原,与待测血清及标准参照血清(已知含抗Sm)在琼脂凝胶板上按三角形孔位分布,各成分在凝胶中扩散后,抗原与抗体以最适比例相遇形成可见沉淀线。若待测血清与抗原产生的沉淀线与标准血清的沉淀线完全融合,则判定抗-SM阳性。此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现今多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其原理是将ENA抗原经SDS-PAGE分离后转印至硝化纤维素(NC)膜上,将膜条与稀释待测血清孵育,若血清含抗-SM,则与膜上对应抗原条带结合。洗涤后,膜条再与酶标记的抗人IgG或SPA反应,经再次洗涤和酶底物/色原孵育,分析着色条带并与标准对比,即可判定抗-SM或其他抗ENA抗体阳性。基于重组抗原(如D蛋白)的ELISA技术因抗原纯化挑战尚未广泛应用。
试剂同免疫印迹法。
操作方法同免疫印迹法。
正常值健康个体抗-SM检测结果为阴性。
临床意义抗-SM与抗dsDNA抗体类似,对SLE具有高度特异性,且无论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抗-SM均可呈阳性,因此被视为SLE的标志性抗体。仅约30%的SLE患者(20%~30%)显示抗-SM阳性,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SLE诊断。目前,抗-SM与临床症状或疾病预后的关联尚未达成共识。
附注免疫印迹法的优势在于能同步检测7种多肽抗体,但与对流免疫电泳或琼脂双向扩散法相比,阳性率并无显著提升(主要因靶抗原热变性导致表面抗原表位改变)。某种多肽抗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风湿性疾病的存在。
参考资料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