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部一地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农民争分夺秒排涝抢收之时,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禁烧秸秆”“禁燃烟花爆竹”等信息。这一“脱离现实”的场景被曝光后,引发舆论热议,矛头直指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从常理看,正逢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节,村民还在争分夺秒排涝、抢收、整地,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禁烧”口号,确实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批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脱离实际、机械僵化,有一定道理。
但要弄清问题缘由,不能只看“喇叭喊什么”,还要看“是谁让它喊”“为何非喊不可”。更要深思一层:如此机械死板、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为何频频出现、一再上演?
近年来,各地为防治大气污染、落实秸秆禁烧责任,普遍采取严格管理。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许多乡镇每到夏秋农忙,都要为禁烧奔波:发经费、挂横幅、巡逻值守,一年下来得花上二三十万元。更关键的是来自上级的严苛问责:一旦发现着火点,上级部门要层层追责,不仅扣减地方财力,还要问责属地干部。某地出现过,“一户农民灶下有秸秆灰”“一块地头有人烧了一把火”“一户村民在坟前烧纸钱”,由此导致三个乡镇领导被停职的事情。这样的“高压禁烧”,让不少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换句话说,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并非基层干部不懂农时,而是出于对追责问责的恐惧与压力。这样的恐惧与压力让基层工作走形变样、违背规律,让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艰难取舍。久而久之,工作的重心就从“解决问题”变成了“避免出事”,形式主义亦由此滋生。
从治理角度看,当排涝抢收和秸秆禁烧因特殊情况“撞”到一起,更需要上级部门的统筹协调,为“既要、又要”的基层“解困松绑”。如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你管你的禁烧,我管我的抢收”、谁都不允许自己管的工作落下,就会让基层陷入“两头不敢放”的尴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形式主义便会以各种方式重现。
就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一事,村民的期盼也很朴素:盼望相关部门能根据基层实情及时调整工作安排,让村里的喇叭多广播些农民需要的帮扶信息,让干部们把精力投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
排涝抢收期间宣传“禁烧”,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若要从根源上杜绝“水深”之中忧“火热”的荒唐事,最终“挨板子”的不该、也不应仅仅是位于执行末端的基层干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