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用负面清单,管住医生的“网红冲动”

mysmile vo快游大全 1
【社论】用负面清单,管住医生的“网红冲动”-第1张图片-

1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的通知》。《通知》聚焦当前互联网健康科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条负面行为清单,包括:不得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或通过直播带货等推销和销售养生课程、保健食品等牟利;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

医生作为专业人士,上网宣传科普医学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些医生特别是“网红医生”无底线地迎合流量逻辑,违规导流、带货敛财,变相广告泛滥成灾,话术高度雷同,甚至直接搞“戏本带货”,辜负了公众的信任。

有“妇科医生”给男士T恤带货,有“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公然违反“禁止医务人员直播带货”规定,引流至线下或私域交易。有些医生账号在认证之后,完全交由MCN机构运营,医生本人不过是“挂名演员”,甚至某些医疗账号借医生之名对消费者实施欺诈。一些医生在没有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将双方的问诊对话乃至病人的隐私信息、病历记录、诊疗现场的视频、图像公布上网,以博取流量,迎合猎奇心理,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

伪科普抹黑了真的“白大褂”,“擦边球”把真科普挤到了墙角,带货暗广败坏了医生群体的公共形象。医疗科普不能成为牟利工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今年7月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禁止违规带货及打造“网红医生”等行为。这一次负面清单的出台,是规范网络医疗科普的进一步行动,也是有的放矢,制定规矩。提出负面清单行为有:不得借科普之名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不得通过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不得在健康科普中出现低俗、“擦边”、哗众取宠、话题炒作。

规范医生的网上行为,是为了守护医生的公信力,通过明确行为边界,遏制逐利倾向,让网上科普回归初心;是为了保障公众权益,减少虚假、误导性信息传播;是为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从“流量争夺”转向内容质量竞争。

 “医者,生死相托”,医生应该是病患最应信任的人。但是,一些医生在上网后迷失自我,擦边、杜撰、泄露病患隐私、违规带货,无所不用其极,明面上科普,暗地里全是生意。从7月的表态整治,到8月的制度约束,再到11月的“负面清单”提出,监管部门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负责、对网络生态负责的态度,规范措施一再完善、升级。该用硬约束治理伪科普,不能让流量玷污了医者仁心。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