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随着一纸问询函,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硅股份”)的财务窘境再度被推至前台——公司毛利率持续为负,三年半累计亏损38.82亿元。
不过这并非个例。界面新闻发现,沪硅产业(688126.SH)、西安奕材(688783.SH)、立昂微(605358.SH)等头部企业纷纷报亏,行业陷入“做得越多,亏得越狠”的集体困境。
另一方面,行业参与者们仍在加码产能。
这种看似背离的逻辑,或许就藏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下游巨头势不可挡的崛起中。
3年半亏超38亿

超硅股份主要从事300mm(12英寸)和200mm(8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销售。IPO之前公司估值已达200亿元,背后齐集了不少明星机构,包括中金资本、联想集团、两江置业、集成电路基金、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交银投资、上海国鑫、上海科创投等。
硅片是整个电子工业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高纯度、大尺寸、无缺陷的硅片,就不可能制造出先进、高性能的芯片。
超硅股份高估值一大原因是公司押注大尺寸硅片,12英寸硅片是未来行业的趋势。界面新闻了解到,半导体硅片的尺寸(以直径计算)主要有2英寸(50mm)、3英寸(75mm)、4英寸(100mm)、6英寸(150mm)、8英寸(200mm)与12英寸(300mm)等规格。硅片尺寸越大,越能有效摊薄单位芯片制造成本。
从产品收入结构来看,超硅股份200mm硅片的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56.16%下降至2025年6月的37.75%,300mm硅片的收入占比则由36.33%提升至56.23%。
然而,超硅股份近三年半累计亏损38.82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21亿元、9.28亿元、13.27亿元、7.56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3亿元、-10.44亿元、-12.99亿元、-7.36亿元。
常年亏损的首因是毛利率为负,这意味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2022年至2025年6月超硅股份的毛利率分别为-11.09%、-7.05%、-3.31%和-2.87%。对此,公司解释,半导体硅片行业前期资本性投资规模大,且公司仍处于产能爬坡、规模效应逐步释放的关键节点,因此固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较高。
其二,固定资产大额折旧也吞噬了部分业绩。
界面新闻了解到,半导体硅片赛道属于重资产、重资金领域,其硅片生产制造所需的晶体生长设备、抛光机、外延设备、检测设备等关键设备的购置成本高昂,规模化生产所需的生产线建设投入巨大,这意味着后续资产折旧将成为业绩的一大隐患。
根据招股书披露,超硅股份300mm和200mm硅片产线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60亿元。2025年6月底,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88.29亿元,还有13.45亿元的在建工程,合计101.74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64.5%。
2022年至2024年,超硅股份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合计减值分别为1.58亿元、1.30亿元和1.34亿元,三年累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超过4亿元。

其三,存货跌价也是业绩亏损原因之一。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超硅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5.30亿元、8.80亿元、10.81亿元和12.3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持续增长。公司表示,硅片生产规模未达设计产能,导致生产成本仍高于销售市价,不得不对存货计提存减值。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2.47亿元、3.09亿元、4.33亿元和3.84亿元。
当前公司正对12英寸硅片进行扩产,若未来半导体硅片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公司可能会面临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其四,三大费用高企。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常年占到营收的四成以上。2025年上半年,三大费用支出合计达3.34亿元,当期营收7.56亿元,占比达44%。

此外,高企的商誉也成为业绩潜在的危险区。截至 2025年6月末,超硅股份商誉为13.94元,占资产总额比例为8.84%,系2020年公司收购重庆超硅形成。
在业绩连年亏损的同时,超硅股份现金流并不乐观。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97亿元,这难以覆盖其有息债务,公司1年内需偿还的借款和负债近11亿元(其中,短期负债达1.1亿元,1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85亿元)。
从超硅股份的有息负债看,2022年有息负债还为36.63亿元,到了2025年6月末达70.79亿元,其中长期负债大涨为主因,从2022年的30.53亿元一路涨至2025年6月的59.84亿元。

高企的有息负债使得公司负担大笔利息支出。2022年公司利息支出为1.85亿元,2024年则一路攀至3.13亿元。
此次冲刺IPO,超硅股份欲募资49.65亿元。
亏损是全行业难题
相较于超硅股份专注于8英寸和12英寸两种尺寸的半导体硅片,同行西安奕材则完全聚焦于12英寸上,其IPO前估值超200亿元,今年10月28日登陆A股市值突破千亿。
“西安奕材流通股仅为1.65亿股,总股本达40.38亿股,流通股占比仅为4.08%,容易被短期控盘,次新股上市初期的高估值往往是炒作结果。”前述硅片公司董秘对界面新闻表示,这并不能代表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真正估值。
界面新闻了解到,国内半导体硅片的主要公司包括西安奕材-U、沪硅产业、立昂微、有研硅(688432.SH)、上海合晶(688584.SH)、TCL中环(002129.SZ),以及正在冲刺上市的超硅股份和中欣晶圆等。

前述硅片公司董秘对界面新闻透露,“除上海合晶凭借特殊产品结构实现盈利外,目前国内做12英寸硅片的企业几乎都在亏损。”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沪硅产业、西安奕材、立昂微分别亏损6.31亿元、5.58亿元、1.08亿元。毛利率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沪硅产业为-13%、西安奕材为4.8%,立昂微为11.14%,上海合晶、有研硅毛利率分别为28.32%、39.98%。
上海合晶相关人员对界面新闻回应,公司总体毛利为正值,且毛利率在同行中处于前列。主要原因是:其一,采用硅片生产全链条、全流程的一体化布局模式,与同业直接切入12英寸(300nm)赛道不同,公司采取“4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的梯度化发展策略;其二,子公司上海金盟今年已基本完成折旧,显著减轻财务压力。
西安奕材人员对界面新闻透露,公司毛利率为负值,不过处于持续收窄状态。这反映了国内行业的普遍现状。单座12英寸硅片工厂投资规模超过百亿元,在未达到满产状态时,巨额折旧成本需要分摊到每片硅片上,直接推高了产品成本。相比之下,国际巨头由于建厂时间较早,折旧成本已基本摊销完毕,在成本结构上具有明显优势。
超硅股份当前核心问题是何时盈利?这也是监管层的关注重点。
超硅股份表示将在2027年盈利。盈利主要聚焦在两点上,一是扩产下高端产品大销,二是硅片价格将上升。公司称,12英寸硅片生产线二期将于2025年完成建设,预计到2026年,12英寸与8英寸硅片合计月产能将突破80万片。报告期内12英寸外延片收入占比不足1%,8英寸系列特色产品合计收入占比不足5%。在扩产后,12英寸外延片收入比将提至30%-40%,8英寸外延片等特色产品合计占比将超过36%。
交易所在问询函中提到:
- 12英寸外延片收入占比的猛增是否能实现?技术储备、客户认证进度能否跟上?
- 2022年以来,公司产品平均单价逐年下降,未来硅片价格又为何上升?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超硅股份12英寸半导体硅片平均价格由388.03元/片下降至328.4元/片,8英寸半导体硅片平均价格则由204.19元/片降至172.54元/片。
在最新的问询函回复中,超硅股份将盈利时间推至2028年。
界面新闻发现,国内硅片厂商对于硅片价格走势较为乐观。上海合晶、西安奕材相关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基于订单情况,价格底部大约出现在2024年底,今年一季度已显现上涨趋势。超硅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不过,这种乐观需要时间验证。
12英寸大扩产
12英寸硅片正成为必争之地。
当前,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呈现高度集中格局:日本信越化学、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 Siltronic,韩国 SK 集团五大厂商合计占据超过85%的市场份额,尤其在12英寸硅片领域,凭借技术积累与产能规模,形成了绝对的市场统治力。
根据超硅股份招股书披露,2024年,沪硅产业、TCL中环、西安奕材12英寸产能分别达65万片/月,70万片/月、71.22万片/月,立昂微达30万片/月,超硅股份达28万片/月。从2024年全年实际产量看,沪硅产业约475万片,西安奕材643万片,超硅股份约200万片。
国内公司还在加大投入。
- 上海合晶披露,在郑州投产的12 英寸大硅片二期项目目前正在推进洁净室建设。项目投产后,每月将生产10万片12英寸硅片;
- 2025年2月,立昂微与嘉兴市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计划投资12.3亿元建设“年产96万片12英寸硅外延片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为5-8年;
- TCL中环表示,力争实现12英寸硅片月产能70万片的目标,该产能主要集中在宜兴工厂;
- 2024年末,有研硅向参股公司有研艾斯增资3.8亿元,该子公司12英寸硅片产能将从当前10万片/月提升至15万片/月,并在山东德州布局新产线,设计产能30万片/月,可满足28nm及更先进制程需求。
截至9月末,超硅股份12.16亿元在建工程中,其中8成资金用于12英寸硅片项目。此次冲刺科创板欲募49亿元,其中29.81亿元用于12英寸硅片的扩产——“集成电路用300毫米薄层硅外延片扩产项目”,该项目将在公司现有抛光片产能的基础上增强外延片的生产能力。
在全行业亏损背后,一条清晰的产业逻辑正在浮现:下游需求觉醒,存储芯片催生硅片新市场。
“全球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规律是,存储领域先转移。日本、韩国都曾因存储产业崛起诞生世界级硅片企业,现在轮到中国了。”前述硅片公司董秘对界面新闻表示。
该董秘预计,“中国存储芯片产能未来两三年将占全球30%-40%,对应的12英寸硅片需求是海量的。”这一趋势也直接影响了上游硅片企业的战略布局。超硅股份、西安奕材等企业募投项目聚焦“十二英寸高端抛光片”“3D NAND/DRAM用特种硅片”,正是为了精准对接长存、长鑫的需求。
同时,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下游企业的重要考量,这为国内硅片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导入机会。
不过,国产12英寸硅片现状是“开卷考试但需下苦功”:“其技术路径是明确的,不需要创新,只需踏实补全良率、成本控制这些基础课。等到长存、长鑫的需求全面释放,那些能活下来并实现毛利转正的企业,才能迎来真正的行业红利。”前述董秘对界面新闻如此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