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陀罗
首陀罗,又称戍陀罗或戍达罗,亦被译作荼罗与一生族,属于印度四姓制度中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这一群体几乎没有任何法定权利,长期为高种姓阶层提供劳役和服务。
首陀罗最初指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民族群,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从事最低贱职业的人群,例如清扫街道、鞣制皮革、处理尸体等工作。他们是印度人口规模最大的种姓。佛陀释迦牟尼提倡四姓平等,并允许首陀罗阶层加入僧团,意味着一旦进入佛教体系,种姓差异便不复存在。
简介首陀罗,梵语称为 s/u^dra,巴利语中称作 sudda,也简称为首陀。该群体属于印度四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级,原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不享有任何宗教权利,因此被称为“一生族”。释迦牟尼主张四姓平等,并接受首陀罗出家。在古印度四大种姓中,他们毫无权利,通常为高种姓服务。
后来,由于印度东部反婆罗门教的异端教派兴起,首陀罗的地位有所提高,原本由旃荼罗(caṇḍāla)接替其最底层位置。旃荼罗(或旃陀罗)是比首陀罗更低的种姓,多数从事屠夫、刽子手或尸体处理等职业,被称为“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
种姓分类在种姓制度体系下,古印度人被划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据传,首陀罗是由梵天用脚创造而来。首陀罗一词为梵语 sudra 的音译,指古时印度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种姓制度中的最底层,大多为雇工。他们中多数是被雅利安统治者征服的罗毗荼人,少数为失去平民身份的雅利安人。首陀罗没有政治权利,从事繁重劳动,或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服务。直至今日,首陀罗仍存在于印度社会之中。
如今,印度仍残留种姓制度的痕迹。例如,警察常不敢向高种姓人群开枪。一些吠舍人误以为靠近高种姓会获得神庇护,然而婆罗门和刹帝利只需一纸文书就能将高级吠舍降为首陀罗。印度毛派首陀罗发起反抗时,吠舍可能被贴上共产主义标签,而婆罗门与刹帝利却在大洋彼岸漠不关心。在印度,外国人通常被默认视为首陀罗身份。
由于阶层固化易形成种姓,低阶层上升通道极为有限。尽管印度已在法律上废除种姓制度多年,现实中种姓观念仍存。不过随着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种姓制度的民间基础正逐渐瓦解。自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增加“保留配额”,以提高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及全印医学院等顶尖学府,低种姓学生名额从22.5%提升至49.5%,其他高校也增至27%。此举引发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但政策仍持续实施。
起源概况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种姓”一词译自梵语,意为“颜色”或“品质”。肤白的雅利安被视为高种姓,深肤的达罗毗荼族及其他原住民则被归为低种姓。该制度最初用于区分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后随职业分化逐渐形成四姓。最高种姓为婆罗门(掌管祭祀与教育的僧侣阶层,后来也可成为国王);其次是刹帝利(国王与武士,掌握军政大权);吠舍(商人、手工业者与部分农民);最低为首陀罗(农夫、牧人、仆役与奴隶)。前三种姓为雅利安人,首陀罗属非雅利安人。各种姓职业世袭,严禁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与其他种姓混杂。首陀罗男子与其他种姓女子所生子女被法律赋予“旃陀罗”等蔑称。种姓制度不仅载入法典,更通过宗教教义神圣化。在婆罗门教势力强大的“中部”地区,种姓制度执行得最为严格。
随着雅利安人势力扩展,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受婆罗门教影响,虽也存在种姓制度,但执行中面临更多困难:
一、这些地区土著居民占比较高;
二、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混血普遍;
三、为巩固统治,不少土著首领经宗教仪式被纳入刹帝利种姓。
种族矛盾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级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之间长期存在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身份的刹帝利常反抗婆罗门的优越地位。据史料记载,摩揭陀国居民多为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后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君主阿育王,据传就具有首陀罗血统。在此背景下,反对婆罗门种姓教义的学说更易被大众接受。释迦牟尼提倡的“四姓平等”正反映了当时新兴国家对种姓制度的不满情绪。
土著文明近代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3500–2700年间,该地土著(可能为达罗毗荼族)已拥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具备城市规划、下水道系统、多层砖楼、公私浴室、街市商铺、纺织与陶器业。可推断该族群已进入奴隶社会,农业相当发达。然而雅利安人定居并确立种姓制度后,该地区是否仍为奴隶社会尚存争议。根据婆罗门法典,首陀罗并非奴隶,奴隶仅从事杂役而不参与生产,故难以断定当时属奴隶社会。无奴派创始人黄现璠教授在《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中深入研究后指出:“首陀罗绝非奴隶,古印度未经历奴隶社会。当代中国所有主张古印度为奴隶社会的学说,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的误读及对首陀罗族群与社会地位的无知。”他还认为:“首陀罗与其他三种姓同为雅利安后裔,仅因地位最低而混入其他族裔,导致后人误解。”黄氏的“同种论”与季羡林教授的“同色论”不谋而合。
佛经记载佛经记载,古印度国王每年定期举行亲耕仪式,百姓为其耕田,这与婆罗门法典规定首陀罗需劳动纳税相符。据中国古代译注,“刹帝利”原意即“田主”。由此推测,种姓制度完备之时,印度或已进入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至释迦牟尼时代,新兴国家发生变化。佛经显示,当时商业繁荣,拥有大规模陆运与航运商队,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如赠园予佛的富商须达多,甚至可与王子斗富。手工业分工细致,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占重要地位。出现纳税自农与佃农。可推测,在吠舍与首陀罗混血的新兴国家,刹帝利或非领主,而是新兴地主代表。印度早在公元前1000年已使用铁器,此时铁器普及促进农业发展。封建割据不利于工农业与水利兴修。历史证明,统一水利系统是阿育王统一印度的重要原因。尽管佛在世时已有“转轮王”统一天下的理想,反映时人希望以中央集权取代领主割据,这一诉求必然与种姓制度冲突。
含义首陀罗在古印度是最受压迫的“贱民”,多数没有土地与权利,只能在农村作佃农或雇工,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及物品被视为“不净”,不得接触其他种姓,禁止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
故事从前,有位名叫首陀罗的财主,虽家财万贯却无子嗣,于是收养了一名弃儿。
后首陀罗妻子怀孕,他喜出望外,欲遗弃养子,半夜将其弃于干河沟。牧羊人发现后以羊奶喂养。首陀罗得知后惭愧后悔,重新收养孩子。
养子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亲子却愚钝顽劣。首陀罗心生妒忌,决意除掉养子。
他命养子送信至郊外铁匠处,城门口遇亲子正与孩童玩弹胡桃属游戏。亲子输急,嚷道:“你替我玩,我替你送信。”亲子至铁匠家递交信件,信中写道:“此子来后我家灾祸不断,婆罗门占卜称皆因其起。见信后即刻将其投火焚毁。”铁匠阅信即抓亲子投入火炉。
首陀罗又命养子管理庄园。养子先访叔叔(首陀罗弟),叔叔设宴迎之。其女聪慧美艳,暗慕堂兄,偷拆信件见写道:“此子一到即缚石沉渊。”为救堂兄,她仿伯父笔迹改写:“吾年老多病,欲为子娶弟之贤女。见信后备礼订婚,尽快成婚。”悄悄放回信囊。
庄园总管阅信备聘礼至姑娘家求婚,即刻完婚。事后总管禀报首陀罗。
首陀罗闻养子与侄女成婚,气极身亡。夫妻厚葬之,全城赞为孝子孝媳。
佛陀借此故事开示:首陀罗原想借养子转运,有亲子后却恶念频生,终自食恶果。人心怀恶念,必坠厄运深渊。
种族冲突2008年6月1日,印度拉贾斯坦邦多个城镇爆发首陀罗底层种姓部落暴乱,要求提升种姓等级。
1947年独立后,印度法律虽废除种姓制度,但其社会心理影响难以消除。低种姓人数众多,选举政治中影响力大,历届政府为拉票在教育、就业、福利方面给予低种姓特惠,反而诱发各种姓争相要求“降级”。此次暴乱源于首陀罗分支瞿折罗族与拉贾斯坦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的矛盾。该党竞选时承诺将该族列入“特殊种姓部落”未兑现。
数千瞿折罗人发起游行,演变为暴力骚乱。该族坚持列入“特殊种姓部落”更符合利益,拒绝政府经济建议。
主动要求降种姓以往不可想象,现实利益前却显合理,暴乱根源仍在制度缺陷。
文献佛经强调不重种姓差别,入佛门即众流归海,一切差异消失。此本身即是对婆罗门的反抗,因婆罗门教极力维护种姓差别且仅代表婆罗门利益。
但佛教并非真平等对待一切种姓。它首先反对婆罗门。婆罗门教经典中四姓顺序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佛教则为: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释迦牟尼自称刹帝利,实可能为模拟婆罗门教之冒称。然既自称刹帝利,必为其辩护并抬其地位。《长阿含经·阿摩昼经》即为一例。新兴国王(部分或系冒称)亦努力抬高刹帝利地位,双方契合,故信奉支持佛教。
初转法轮后,以陈如为首五人成佛弟子。随后迦尸城富商耶舍携五十四人入教,比丘达六十人。苦行仙人摩诃迦叶兄弟三人(原婆罗门)入教,三迦叶有弟子五百(或系后世附会整齐之数)皆受正法。王舍城竹林收舍利弗、大目犍连(皆婆罗门)为弟子,后成佛门栋梁。弟子渐增,僧伽成形。诸大弟子各具所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罗持戒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估算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约五百人。
从社会背景看,佛确收部分低种姓者,如剃头匠出身的大弟子优波离,亦有淫女、强盗、杀人犯、商人、猎人,但婆罗门更多。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律藏多相关规约,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载:“从今已往,汝等苾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第23卷,第1033页中)
参考资料 >
首陀罗:又译为旃荼罗和一生族,是指印度种姓之一,地位最低.趣历史.2024-01-25
印度古代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5
等级制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5
认识佛教必须了解的十五个问题.佛教导航.2014-10-13
标签: 首陀罗印度语 印度种姓吠舍和首陀罗 首陀罗在印度的地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