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上海的历史性时刻:全市“拎马桶”改造总体完成。
这也是一次几十年接续努力的民生工程:解放之初,上海中心城区大多数居民需“拎马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搬进了新家告别“拎马桶”;90年代,又有约68万户居民受益;2000年以来持续加大旧改力度,从2001年到2022年底,旧改受益居民约有96万户;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任务、解决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后,向最后14082户零星“拎马桶”点位发起了攻坚。
在解决每一个手拎“马桶”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烟火日常,也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这篇故事,走近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瓦房,关注住房改造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58岁的汤世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北街住了二十五年,去年底之前的日常,都离不开早上五六点钟,排着队在公共厕所门口倒马桶。
“最长的时候排过半小时,冬天的时候最难受。”汤世秀说,那种又冷又臭的味道实在不好受,所以去年12月,当村委来说要给每户安装卫生间的时候,她激动得几天没睡好。

汤世秀介绍倒马桶的地方。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浦东新区建交委透露,该区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即“拎马桶”攻坚)取得新成效。目前,该区实现560户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点位全部完成市级销项。
装上洗手间,人都硬气多了
二十五年前,汤世秀和丈夫一起来上海务工,机缘巧合下,租下了北街419号的房子,没想到,一住就住到了现在。
高桥北街属于历史风貌保护区,很多居民住房多多少少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比如汤世秀住的这间瓦房,保留着明清时候江南地区常见的飞檐样式,房顶的瓦片有多次翻修的痕迹,房顶最外侧,还保留着现在即便在上海郊区都不常见的熊猫瓦。据汤世秀介绍,房柱内侧,还能看到老式雕花。

汤世秀住处房顶的熊猫瓦,是上世纪上海郊区建筑的特色之一,即便现在,熊猫瓦也不多见了。

汤世秀住房顶保留着“飞檐”
但房间并不大,20余平方米的房间一目了然隔成五小块生活区。对着门最里间靠窗处,摆着一张台式电脑,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张简易老式床,11月,床上仍挂着蚊帐。里间左手边有一张简易的楼梯,可以爬上一个无窗的阁楼,从楼梯口往上看,一只狸花猫安静地趴着。“现在我女儿住在阁楼上。”汤世秀介绍。
阁楼正下方,是厨房兼杂物间,没有排油烟机。杂物间外是餐厅兼客厅。餐厅再往外,也就是进门的右手边,就是去年12月改造的1平方米卫生间。

汤世秀家的卫生间,装在了进门右手边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洗手间内马桶、花洒、扶手一应俱全,空间虽不大,却收拾得井然有序。“没装洗手间之前,我们只能去公共厕所。洗澡的话就在杂物间圈了一块地方,很不方便,尤其梅雨天,到处都湿答答,甚至容易有霉味。”汤世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些年她母亲因为行动不便,还和他们在这住过几年。每次帮母亲洗澡,都是一个大工程。
如厕是更现实的问题。汤世秀说,整个北街区域百余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但是这个公共厕所营业时间是5:00-21:00,晚上的时候,大家就在家用痰盂或者小马桶解决。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赶着在上班之前拎着马桶去公共厕所门口指定区域倒马桶,所以倒马桶也要排队。

高桥镇北街区域唯一的公共厕所
从汤世秀住处出发,澎湃新闻记者跟随汤世秀步行5分钟来到公共厕所门口。厕所旁边就是垃圾厢房,倒马桶的口子正好夹在厕所和垃圾厢房中间。“这个公共厕所几乎每年都翻修,但是早上的时候,大家都拎着马桶,垃圾房的味道、厕所的味道混在一起,实在不好闻。”汤世秀记得清楚,早上人多,倒马桶、洗马桶、洗手……最长的时候,她排过差不多半小时。尤其是冬天的早上,“现在都忘不了那又冷又臭的味道,半天身上味道都散不掉。”
也正因为难忘,去年,村委干部来征询意见,要给每家每户加装卫生间的时候,汤世秀是“一百个响应”。“加装也很快,没几天就完成了,也没收我们钱,效率特别高。”汤世秀说,她打心里喜欢上海这个城市。高效、讲秩序、有人情味,“就像住房改造,也并不因为我们是租客就不管了。刚装洗手间的时候,家里的东西东挪西挪,我们还有点不习惯。等习惯了就觉得,装上洗手间就是好,人都硬气多了。在上海,日子总会有盼头。”
一家一方案,一户一管道
北街区域巷弄纵横交错,最狭窄的巷子,只容得下一个成人行走。不过,再狭窄的巷弄,完成洗手间加装的住户,家门口都会多一个排污管道口。

高桥镇北街片区临街入口处。

加装洗手间后,汤世秀家门口多了一个排污管道。
“装洗手间,管道处理特别要紧。”上海浦东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笑涵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果采取传统的土建施工方式,不仅周期漫长,还会对居民现有生活造成严重且长期的干扰。经过多轮论证,他们最终摒弃了固有路径,洗手间本身选择了“集成式卫生设施”——也就是工厂化预制、现场快速组装的创新型解决方案。而洗手间装在哪里、怎么布局,则是“一户一方案”,一家一家实际勘测,并征得住户同意,坚持“螺蛳壳里做道场”。采用绕线布局、精细操作、人工作业等方式,克服困难,把污水管网排布入户。针对屋内面积极其有限的情况,挤出1平方米的极限空间,实现简易卫生设施安装。
浦东新区高桥镇透露,该镇从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实施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而北街区域曾面临的“如厕难”问题正是此类“大考”的典型缩影。长期以来,因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该地居民不得不延续“拎马桶”生活方式,这不仅关乎基本尊严,更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浦东新区建交委透露,浦东新区范围内原有522户被纳入上海全市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数据库,分布在13个街镇、28个村居,主要集中在高桥、三林、川沙等。在改造过程中,浦东新区建交委组织各街镇再梳理再排查、边排查边整改,最后再次排摸出38户同步开展改造,确保了全区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全覆盖、无遗漏。
目前,浦东新区实现560户无卫生设施旧住房点位全部完成市级销项,比全市提前半年完成,全区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实现历史性清零。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