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水楼台”到“与月同辉”,从“辐射洼地”到“承接高地”。
地缘相近,是滁州与南京关系最质朴的注脚,也为滁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形成了全国知名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则崛起了半导体产业协同生态。
十几年前,地处皖苏交界的来安县汊河镇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小镇。紧邻南京市浦口区,其产业飞跃始于2010年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合作。彼时,原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现为中车浦镇公司)进行主辅分离改制,意图将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来安县抓住机遇,通过建设“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成功承接了中车浦镇公司的中下游产业,为产业园的初期发展注入了最关键的产业基因和市场需求。
滁州积极利用近邻的辐射效应,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2021年,滁州市将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南谯-浦口新型功能区的主导产业。2022年4月,华瑞微电子正式投产,标志着南谯区实现了半导体产业“从0到1”的突破。华瑞微电子最初成立于南京浦口,因其业务发展迅速,于2020年启动自建晶圆厂计划,并最终落户南谯。在此契机下,半导体产业上下游在南谯不断蔓延开来。
滁州不再仅仅是南京的“后花园”,而是通过积极拥抱,将自己锻造为南京发展动能的极佳“转化区”。不仅带来了单个企业,更是带来了产业链。这使滁州从承接零散产业转移,升级为嵌入南京都市圈产业核心供应链。
也生动演绎着,从“近邻”到“紧邻”再到“合伙人”的深刻重塑。
从南京出发
过去,滁州南谯以食品、家电配套、注塑模具、建筑材料等传统低端制造业为主。
“原先省界地区遍布农田,来安和南谯联合南京方面积极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按照园区标准打造路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在国家和省里支持下,将新型功能区范围内部分土地性质进行转化,扩大了城镇开发边界范围。”滁州市发改委长三角科杨磊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都市圈建设中,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合作成果,多年积累并不断深化。
2017年,南京江北新区在既有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两城一中心”,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2019年,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场“不破行政隶属、突破行政边界”的探索拉开帷幕。
随着2022年4月华瑞微在滁州的正式投产,南谯区的半导体产业实现了开荒性的突破。作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国产化替代浪潮中的活跃参与者,华瑞微落户滁州南谯,也是浦口-南谯区域产业协作的一个范例。
2018年5月,华瑞微于南京浦口区成立,最初专注于功率器件设计。业务发展迅速,为保障芯片产能和提升竞争力,华瑞微在2020年决定在南谯区投资建设自有晶圆厂,开启重要的扩张与转型。
“2020年希望转型,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这样成本更可控出货也更稳定。我们先后走访考察了很多城市,最后选择滁州。南谯和浦口两地政府合作共建园区的契机下,经浦口区政府引荐,和南谯政府有多次沟通,打下很好的信任基础。”华瑞微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滁州是近些年中国成长最快速的城市之一,研发环境优良,交通便利,加上毗邻区产业协作的背书,最终决定落地滁州南谯。
政府支持下,项目从磋商到签约仅用不到一个月,晶圆厂仅用12个月便建成,成为滁州市首座晶圆厂。随着滁州晶圆厂的投产,华瑞微从芯片设计企业转型为IDM企业,整合了设计、研发和制造多个环节。目前已量产包括高压VDMOS、超结MOS(SJ-MOS)、屏蔽栅沟槽MOS(SGT-MOS) 等在内的多种功率器件,并研发IGBT和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 功率器件。

华瑞微半导体位于滁州市的晶圆厂。受访者供图
作为南谯-浦口合作产业园的首个投产项目,华瑞微半导体的落户如同一块磁石,为南谯区吸引了包括亚芯微、晶隆半导体、博晶显示科技在内的一批半导体企业。这些企业覆盖半导体产业的外延材料及器件、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从合作初期的承接单个项目到上下游配套企业也相继聚集,实现产业的“聚链成群”。这样的实践,诠释着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如何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将地理上的“毗邻优势”转化为发展上的“协同胜势”。
作为中国最早跨省共建且为数不多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已被提出25年。如果打开长三角区域的地图,南京都市圈地处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南京是核心,其他城市环绕四周,它们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因此,已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的南京都市圈,探索“更高质量一体化”,将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跨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积累经验,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以半导体产业为切入口,浦口与南谯的协作,精准地抓住了两地的核心需求——浦口区拥有集成电路产业的雄厚基础,但面临空间瓶颈;而一河之隔的南谯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强烈的互补性,是合作能够成功的内在动力。双方没有停留在传统“帮扶”层面,而是通过共建开发公司,创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真正结成了“合伙人”关系,把“邻居”变成“队友”。
走向更远处
以南京为起点,以实事求是的视角,南谯区将目光投向全国范围。
“招商只盯着隔壁南京,也不现实,把人家的好企业都挖走了,人家也心疼。毗邻区协同发展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互利共赢。”南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汶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攻方向,在华瑞微之后,南谯陆续招引了来自浙江、深圳、苏州等地的企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安徽越好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PVD溅射镀膜装备供应商,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真空镀膜技术应用。在落户滁州之前,已在浙江绍兴积累了十几年的技术基础。“越好”,寓意设备国产化的“卧薪尝胆”。
2021年,在共建园区的政策推动下,越好落地滁州。“滁州距离南京合肥两个省会城市都近,交通便利,加上大客户也在滁州。”总经理助理季安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越好创立之初,主要为国内显示面板厂提供进口设备的技术服务,同时也明确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端真空镀膜设备国产化的目标。
PVD(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是一种现代化的薄膜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新型显示和先进光学等领域。从技术方法来看,溅射镀膜相对于蒸镀,均匀性更好,可以适用于制备多层或复杂成分的薄膜,对基材表面具有优异的附着力。其通过物理方式将半导体光电材料离子化,并溅射沉积到基材表面形成均匀的纳米级高性能薄膜。
常见的溅射方式包括直流溅射、射频溅射和磁控溅射。磁控溅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靶材附近放置磁铁,产生磁场,从而增强溅射离子的密度和稳定性,这种模式的溅射效率和膜层质量都大幅提高。
“目前业界主流大尺寸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均为国外厂商。过去8.6代PVD设备掌握在美国的应用材料和日本的爱发科两家企业手中。越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国内首台8.6代PVD设备,打破了这一行业的国外垄断。”季安安告诉记者,公司在原子层沉积设备以及扇出型面板级封装镀膜设备等核心产品研发方面,也探索出成果。目前越好的客户以国内的大型显示面板厂为主。从设备技术服务阶段的突破到整机的自主研发,再到布局设备智能化,近几年公司的营收也实现快速增长。

安徽越好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连续式真空镀膜设备。受访者供图
2024年,南谯区半导体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做文章,比如我们拥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好的区位优势,可以更多侧重承接制造环节,未来将围绕半导体产业链的细分赛道进一步稳链强链。”张汶华表示,明显感觉到2021年以后,浦口南谯两地互访交流、调研座谈更为频繁。
围绕“一体化”,南谯区与浦口区率先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合作成立开发公司,双方按照8∶2出资、7∶3收益分成。同时,按照“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机制,在南谯区先行规划1000亩“飞地”,打造南浦合作产业园。如今,这片省界合作区域已集聚约40家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初步形成“研发在浦口、生产在南谯”的协同创新链。“南谯区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获批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5年3月,浦口—南谯产业集中区升格为省级浦口南谯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产业集聚,由点到面
较之南谯与浦口的合作,汊河与南京的“缘分”起步更早。
如果说南谯与浦口是自上而下,规划先行,制度突破,那么汊河则是自下而上,民生先行紧密融合。
汊河镇与南京江北新区仅一河之隔,是安徽省距离南京最近的城镇。自2010年汊河经济开发区启动全面建设以来,汊河镇主动承接南京产业转移,并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积极与南京展开合作,成为滁宁同城化发展的第一站。
汊河经济开发区与原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仅有10公里路程。2006年,浦镇车辆厂改制,进行主辅分离,旗下大批配套企业纷纷寻求发展宝地。汊河镇乘势而上,吸引和集聚了南京及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扎堆入驻。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来安经济开发区汊河片区的一张特色名片,这两年因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轨道交通方面新建地铁、轻轨的浪潮在收紧。”安徽来安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袁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行业近两年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
作为最早一批从南京转移到汊河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2009年成立,入驻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从最初的研发车门,延伸至制动系统、电控系统、电机电气、受流器等产品,业务链条及生产工序覆盖较广。
以盛世高科为代表,从2012年来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开园至今,聚集了为中车集团、上汽集团等主机厂做配套的近150家企业,规上企业近100家。而与此同时,汊河没有停止生长。
2019年10月,来安县人民政府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订《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聚焦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在产业协作、规划政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合作共建。2021年12月设立江北新区-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2025年3月,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安徽滁州顶山汊河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为电气机械(光伏)、生物医药、专用装备。

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汊河片区)近景。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招引落地了总投资126亿元的捷泰18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11亿元的聚隆新材料、2亿美元的新加坡格来纳、10.32亿元的海能包装等45个亿元以上项目,协议总投资超过288亿元。目前顶汊开发区已入驻企业38家,其中规上企业10家。
“让资源要素在园区内形成有效的流通。近20年的发展底蕴比较深厚,但很多产业链还是存在空档,没有很好的衔接。产业链的长板要再加固,短板也要再补。”袁泉举例道,来安的光伏产业只有捷泰、晶科、百佳年代和斯迈特等4家,上下游是短板,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项目入驻,土地、空间也在逐渐收紧。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集约化精简化,让优势资源向更有效的地方去聚集,打通堵点,让产业更好地循环。”
除了全力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外,滁州还在统筹推进天长—六合、明光—盱眙毗邻合作,努力打造沿苏毗邻合作经济增长带。此外,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共建苏滁高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超300个、其中75%来自沪苏浙地区,入驻各类市场主体700余家。主动融入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建设,与合肥共建合滁定远、全椒两个合作园区。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积极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今年10月,正式加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创新观察员城市。
宁滁结对合作帮扶机制下,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入驻、主导产业培育等工作加快推进。目前,3个产业园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8个、总投资278亿元。
不仅仅是产业
不仅产业方面,衣食住行等民生领域,滁州与南京的融合也颇为深度、紧密。滁州在坚定东向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
临溪社区地处来安县汊河镇中南部,与南京江北新区一河之隔,区域面积1.73平方公里,常住外来人口约1.6万人,因拥有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环境,一半以上居民是在此买房养老的南京人或在南京工作的异乡人,形成了独特的“双城生活”模式。
为更精准服务,社区率先开设老年学校、无疆课堂,为辖区儿童提供课外辅导和陪伴的场所。并设置了社区24小时图书室、健身房,创新设计志愿者公益护照机制鼓励志愿者活动,建设了智慧药房、临溪公园等便民设施。此外,还与属地艺术培训单位共建举办书法、绘画、音乐节等活动,丰富辖区居民文娱生活。

临溪社区老年学校声乐课排练日常。受访者供图
“必须要有灵魂的。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办各种活动解决他们的问题,基层治理上确实取得一些成效。”汊河镇党委副书记毛宝涔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过去单一的社区到现在主动融入的定位,临溪社区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当地居民、对接“大江北”的样板模式,发挥着安徽东向发展的示范作用。
临溪社区不远处为滁宁城际铁路的汊河站。滁宁城际铁路是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州市开放发展“一号工程”,线路西起京沪高铁滁州站,途经滁州市区、苏滁高新区、来安县、南京市浦口区,止于在建的南京北站。
“和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居民呼声很高,非常关心什么时候通车。”滁州市城铁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运营公司执行董事闵湘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跨省城际铁路连接两座城市,全线贯通后,区域协同发展对市民出行和经济社会效应的价值都能体现出来。滁州段一、二期工程已于2023年6月28日开通初期运营,一期调整段与南京段工程正在同步建设中,预计2027年底全线贯通。

滁宁城际铁路通车运行,对于促进滁宁协同发展、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受访者供图
两地疏通,可以打通经济发展的要素障碍壁垒。
“线路对于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促进滁宁协同发展、更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闵湘君表示,“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强化滁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能够为滁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融入,正是“邻城距离”走向“同城便利”,最终都化为了两地居民生活中那些“可体验、可感知、可触摸”的具体幸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