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和汉学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摆渡人,在一次次的往复互动中,多元的作品得以碰撞、交汇、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见。11月21日,“十月”汉学家沙龙:中外文学翻译家对话在十月文学院举办。以文学为媒,中外文学翻译家进行了交流分享。
谈及“如何准确传达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西班牙翻译家夏海明认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故事本身就对跨文化读者极具吸引力,翻译家除了熟练驾驭双语,更需精进母语表达能力,唯有让母语读者沉浸于译文的文笔质感,才能助力其深刻理解中文语境下的故事内核。
作为《三体》《尘埃落定》的西语译者,夏海明成功让刘慈欣、阿来的作品在西语世界绽放光彩。夏海明真正与中国文学结缘就始于《三体》,他到中国来留学时,《三体》三部曲第三部《死神永生》刚出版不久,“我每次逛书店都会碰到这本书,最终我有幸把这本书以及很多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夏海明多次谈起这段特殊的缘分。
夏海明也介绍,科幻文学本来是一种比较小众的类型,但是中国科幻突破了科幻迷的圈子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程度让人惊讶,而西班牙和欧洲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兴趣,可以归于《三体》等刘慈欣著作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以及英文版译者刘宇昆为传播中国科幻作品所做出的努力。

夏海民分享
外文局外国专家、诗人、翻译家伊琳娜·丘特诺娃长期生活在中国,她以李白《乌夜啼》的5个俄语翻译版本为切入点,梳理出俄罗斯翻译中国诗歌的演变脉络:从20世纪初“中文→法文→俄文”的转译模式,到苏联时期逐字逐句的注解式翻译,再到21世纪从中文直译的方式。这种翻译模式的迭代、译文准确性的提升以及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入,让中国诗歌收获了众多俄罗斯年轻人的喜爱。俄罗斯汉学家玛丽娜·别里科娃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她认为,古典诗作的翻译,不仅要追求字面意思转换,更要注重传递原作的文化语境、情感内涵和审美体验。她坦言,中国诗歌文字凝练、意蕴深远,是难度极高的翻译题材,需要具备足够的阅历与积淀。
翻译家余泽民与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有长达32年的交往。谈及匈牙利语文学作品翻译,他形象比喻道,匈牙利语长句如同俄罗斯套娃,需层层拆解后再用中文精准重构。这种语言间的不对称性既富趣味,上升到文化与哲学层面更令人着迷。他坦言,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创作背景与故事语境各有差异,翻译时需全身心投入,但对翻译家而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奇妙体验,这正是从事这份职业的最大收获。

余泽民分享
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推广策略”的话题,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振江、诗人、翻译家树才进行了对话。
20世纪80年代,赵振江远赴西班牙投身《红楼梦》西班牙语翻译事业。他参与译介的西语版《红楼梦》第一卷,首印2500册一月内售罄。谈及翻译,赵振江认为,无论中国了解世界还是世界读懂中国,翻译都是关键桥梁,而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品内核,是翻译的根本前提。活动现场,赵振江也朗诵了自己译介的19世纪末秘鲁诗人诗作《生与死》。
刘文飞深耕俄罗斯文学翻译与研究四十余载,他认为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文明的重要载体。谈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推广策略,刘文飞认为:“翻译家是无国界的作家,译作是无国界的文学。”他认为,中国作家应敞开心扉、摒弃中外之见。树才认为,译者是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的核心关键。翻译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译者在不同语境中,为原作赋予的另一种独特呈现——或许面貌有别,或许神似而形异,但绝非完全等同。

活动现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