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给“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培训班”讲课后,感觉意犹未尽,想再写几句。
一
1992年我在国际地理联合会任中国执委,正值国外研究中小企业的高潮,SME(中小企业)文献扑面而来。1995年我以New Industrial District(“新产业区”)为主题申请中加互换学者项目获批,读到一篇美国学者研究加拿大中小企业的文章,该文定义其研究对象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自主创业(self-employment)、雇佣三个以上加拿大人和有二十五万加元资产。1996年我在国内媒体上看到培育大企业集团的社论时,连写了三篇文章投稿,评述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上规模”和实行“大公司战略”问题。
1998年我参加了“变化世界中的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a Changing World”)国际地理会议;2001年参加了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召开的规模宏大的“企业地方集群世界大会(World Congress on 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该会议认为需要政府重点关注的是小企业的地方集群(本文简称集群),会议公报称,扎根于特定地区的小企业集群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与大企业抗衡,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能提高创新能力。多国和国际机构都推行了集群政策,其理论主要来源于波特(M. Porter)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集群重要性以及政策作用的论述。
二
1997年日本竹内纯彦教授带我考察了东京市大田区,它是日本机械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地,80%以上是微型企业,占地面积不到50平方米、员工不足10人。我参观的一家小企业的厂房只有四台数控机床,而在Techno-Plaza(日文“技术广场”)可与其他企业共享创新基础设施,触及到国际前沿的技术信息。企业主自豪地说:“I’m the number one of the world.” 大田区产业振兴协会送给我留念的金属笔筒是由四家小企业协作制成的。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至关重要,而孤立的企业却很难生存。我在《探索产业区位》“专栏2”中提及一个为中关村供应喷墨打印机墨水的小作坊。老板说,之所以选该处孤零零地建厂,是怕同类企业知道他做墨水的简单配方。当品牌打印机在墨盒中加了芯片而不让灌墨水后,这类企业必死无疑。我在《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里还讲述了在东莞认识的鞋业小公司。2015年我在《第一财经日报》看到这家鞋企已关闭时深感惋惜。该企业老板曾说,小微鞋企的困难在于订单不稳定,工厂经常在开工与歇业间徘徊。我告诉他东京大田区帮小企业建立合作网络、共享设施和设备,他说,我们的地方政府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三
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新产业区理论被学界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一支,其背景是柔性制造技术的兴起,使1890年英国马歇尔(A. Marshall)所论述的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再现。1975年巴卡提尼(G. Becattini)等人挖掘了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意文文献)。1984年皮埃尔(Piore)和塞伯(Sabel)在《第二个工业分水岭》(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中阐明了从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到柔性专业化生产的范式转变。2009年,巴卡提尼等意大利产业区三代学者共同编辑的《产业区手册》(英文版)出版,内容包括理论和世界各国案例。我2021年发表的“从纺织服装业看产业区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质”一文用四个自然段引介了产业区原始概念的精髓。

在国内,二十多年前广东的专业镇和浙江的“块状经济”就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例如中山大学李新春(2002年)、王珺(2005年)、符正平等人(2009年)撰文分别论述企业家和专业市场的作用以及集群发展概况等。我观察到,中国大批量出口的服装、鞋、家具、陶瓷、五金、玩具、珠宝、文具、眼镜、钟表、乐器等商品大都在专业镇生产;大部分专业镇都做外贸加工,尽管它们的形成缘由不尽相同。我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离岸外包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大量形成的主要背景。改革与开放既释放了企业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活力,又推动了国内区域分工的发展。
我于1996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不过,2001年第一版《创新的空间》只套用了新产业区理论。后来从新国际分工视角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技术背景是分工精细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级供应商只能遵循样品规格进行中间品制造或成品装配,这类专业化的城镇会落入“集聚陷阱”。恩斯特(Ernst)等人2002年用物理化学概念concentrated dispersion把它们比作嵌入分散相的全球生产系统里的“浓缩体”,非常精辟。我在2010年《超越集群》和2019年《创新的空间(修订版)》等论著中用了“全球-地方”分析框架。2022年发表的“日用消费品制造的专业市镇发展动向观察”一文以厚街镇、陈埭镇和杭集镇为例论述了这个背景。
时过境迁。我国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等技术发展很快,将彻底改变生产过程,为供应链提供敏捷性、透明度和弹性。因此,从需求驱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观点分析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时候已经到来。2022年开始,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我国上千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了梯度培育体系并实行了动态管理。我注意到,其中的上海市长宁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东莞市石排镇潮流玩具产业集群等都是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时代兴起的中小企业集群。
四
经过三十多年的调研、观察和思考,我和很多研究者都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集聚现象极其普遍,存在于众多细分行业领域和大量村镇,案例不胜枚举。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不少出海企业也大都来自专业镇。如果把这些专业镇都称为中小企业集群,估计集群数以万计。在有些县域,一个镇有不止一个特色产业。例如在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有五金卫浴和摩托车零配件两个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截然不同而镇域相邻的情况也有很多。

如果你下载阿里巴巴的APP,点击一个个“产业带”和“超级工厂”,探究它们的地理分布,思考中小企业集群,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这个产业带是阿里与各地政府和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的平台,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我问过“豆包”在中国有多少产业带,它回答1000多个。由于大量集群尚未被数字化平台识别,这个数字远低于实际存在的中小企业集群数量。当我问“豆包”某某行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分布时,对于多数行业,它都回答“在我国分布很普遍”,给我列出具体的县市或乡镇。近日,有千余家笋竹加工企业的福建南平市竹业集群引起了我的注意,该市的建瓯县、邵武市、政和县分别有竹茶具、竹餐具、竹家具等细分集群。
五
我查了一下三十多年前所调研过的中小企业集群,例如由乡镇企业起家的河北清河羊绒产业集群、浙江绍兴大唐袜业集群、温州乐清柳市电气产业集群,以及由引进日资而形成的嘉兴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在台资引导下所形成的广东东莞厚街鞋业集群、由广东佛山大沥铝型材产业转移而形成的山东潍坊临朐铝型材产业集群、由省市政府推动和圣源地毯等龙头企业带动所形成的青海西宁藏毯产业集群等等,发现它们都已经成就斐然,而且有了很多经验,河北清河羊绒产业集群的“共享智造”是其中之一。另外,正如浙江“‘都’从何来”一文中所说,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最后,我要提一下“社区营造”,这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很重要。几天前,在福州大学202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会议上,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的李斌先生论述了“社区营造”,我听后受到很大启发。他用社区概念的三要素——人际关系、共同利益和活动空间,说明了振兴地方特色产业需要盘点社区资源,明确提出易懂的目标和要求,并以居民共同利益为诱因,创造聚落特色。为此,政府可以成立专责机构推动,并妥善运用非营利组织的力量。我联想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81年就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以及苏南、珠江、温州等模式。今天,我们需要从社区营造的更深层次,来思考并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
王缉慈,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教授,持续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和创新集群。本专栏以园区之思为主题,求索园区的初衷和未来。
参考文献
王缉慈等, 2010.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缉慈, 2019. 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缉慈, 2023. 园区和集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之思[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