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在专栏文章《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中表示,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
以下为全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总量指标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也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十四五”期间,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年度增速约9%-10%,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有力有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总量,是一个覆盖面广、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综合性指标,除银行贷款之外,还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反映金融体系支持实体部门生产、投资、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货币供应量是传统上观察金融总量的经典指标,指某一时点上流通于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依据流动性划分为不同层次(M0、M1、M2等),主要由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债券等资产扩张所创造。与银行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总量指标更为全面、合理,观察金融总量要更多看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指标。
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各方面对贷款增长关注度比较高。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社会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各个渠道之间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2025 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增量占比降至48.3%,较2024 年同期和 2024 年全年分别下降 11.7 个和 4.5 个百分点;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比升至44.4%,较2024年同期和2024年全年分别上升 9.6 个和 2.6 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地方专项债置换融资平台贷款、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与中长期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叠加,进一步阶段性下拉贷款增长。去年以来,地方政府发行 4 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其中约六到七成用于偿还银行贷款。2024 年金融机构贷款核销约 1.3 万亿元,今年前9 个月已核销超 1 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也在回落,而轻资产行业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较低,难以弥补房地产贷款下降的缺口。
总的看,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 270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 万亿元,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同时,贷款增速略低一些也是合理的,反映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的变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提升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投向,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