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影视圈确实热闹。今天你一个曝光,明天我一个反驳;今天你一个声明,明天我一会回应。各种真假难辨、似是而非的说法在社交媒体热传,让很多“吃瓜”网友看得不亦乐乎。
但“热闹”背后,留下的问题却是共通的——争来争去,争的无非是一个“名”、一个“利”,和文艺创作本身又有多少关系?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权谋”上,还能沉下心来,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吗?
一转眼,2025年即将走到尾声。那么回顾这一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到底给观众留下了多少印象深刻的优质作品?各个平台不断发布的流量和热度看上去都是天文数字,但其中又有多少作品真的出了圈,能够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广电21条”,一个大背景就是,微短剧、短视频等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以及用户注意力的碎片化,都对整个影视行业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按理说,所有从业者都应该感受到形势、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抓紧时间钻研业务,安安心心拍好作品,争取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辜负社会和观众的期望。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为了争夺“名”和“利”,各方各出奇招,好不热闹,哪里还有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心思?考虑得更多的,显然还是自己的那点小算盘、小九九。
和最近的争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越来越“肉麻”的观众见面会。一部新电影上映或一部新电视剧开播前,制作方基本都会安排活动,让主创人员和观众见见面,介绍一下作品的内容、风格,也让他们倾听一下受众的看法和意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我们常常见到的场景是:作为同行,一些演员、导演常常“无意”间来捧场,被“不小心”发现后,就站起来发言。一开口,就是对主创不遗余力地赞扬,不是折服于主演演技的精湛,就是被作品深刻的思想所感动。
表面上同行之间一团和气、互相吹捧,实质上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影视圈生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部《甄嬛传》。如果从业者关心的都是怎么维护好“人际关系”,怎么处理好“人情世故”,还能专心致志地搞好创作吗?还有可能带来令人满意的作品吗?
还要看到,各种热闹的“瓜”背后,还有一系列值得思考和审视的行业痼疾:在被权势者掌握话语权的“圈子”里,有才华的新人还能冒头吗?没有这些新鲜的行业活水,文艺创作真的能进步吗?拍影视作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奖项”“荣誉”,还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
“戏比天大”,最终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各种风波终究会过去,但对每一位影视从业者而言,面对汹涌而来的变革浪潮,是时候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场外的“戏太多”,这样的风气对整个文艺界绝不是一件好事。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拍好场内的每一场戏,用更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