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行车运动员以超过 40 公里的时速飞驰在港珠澳大桥上,他们在穿越珠港澳时,需要几次停下接受通关查验?耗时多久?
答案是:零次、零秒!
11 月 7 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赛在珠海拉开战幕,而 11 月 8 日举行的男子个人赛,是十五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运动员在 231.8 公里的赛程中 6 次经过口岸,却全程不停,无感通关。这背后,是一场关于通关模式的创新实践。
图为赛事路线路
本次赛事,拱北海关和珠海边检等部门首创 " 前置查验 + 闭环管理 " 监管模式,将通关程序巧妙嵌入赛事流程。在比赛起点和终点设置的海关查验区,让所有检疫和监管工作在赛前赛后集中完成,赛事途中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 无感通行 "。
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闵云童介绍,这种通关模式不仅需要科技支撑,也对赛事管理提出了高要求:" 由于自行车赛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在赛道中的粤港、粤澳分界线处架起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感应设备,通过前置报备的‘白名单’信息和实时感应的数据进行后台核对,确保快速通关的便利性、顺畅性和信息的准确性。"
图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中,参赛选手无感通关通过港珠澳大桥
比赛当天,通关人员及车辆首先要在指定区域内完成人脸、指纹和 RFID 射频核验,确认身份。赛事进行时,通关信息和人员定位信息会实时传输到赛事指挥部,实现动态监控。赛事结束后,选手在指定区域完成身份核验,配合边检及海关部门进行核销工作。
这项创新得益于多项技术的系统化应用。RFID 射频识别技术就像给赛事装上了 " 智能追踪系统 ",对参赛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全程实时监控。体温检测闸机、行李 X 光机等设备组成的前置查验区,则像一道 " 智能过滤器 ",在赛前就完成所有必要的监管程序。
这种通关模式的创新,其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赛事体验。它展现了一种新型监管思维:将监管节点前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过程管理,既确保监管效能,又不影响正常活动进行。对于经常举办大型跨境活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这套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截至 11 月 6 日,拱北海关已成功验放 36 批次参赛人员及赛事物资。从装备到人员,从赛前到赛后,每一个环节都在 " 无感 " 中高效运转。当运动员们在港珠澳大桥上竞速驰骋时,他们或许不会察觉到,一场通关监管的 " 静默革命 " 正在悄然发生。
这场创新实践通过科技与制度的深度融合,让监管既 " 无处不在 " 又 " 无形无声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这样的 " 无感通关 " 模式会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加顺畅高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