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灵隐寺。视觉中国 资料图
11月19日,杭州西湖景区官方账号宣布,自2025年12月1日起,灵隐飞来峰景区(含灵隐寺、永福寺、韬光寺)实行免票政策,开放时间每日7:30-17:30(17:00停止入园)。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
灵隐寺可谓是国内最出名的寺庙景区之一,此前的门票收入也体量不小。据统计,灵隐寺2024年游客量约1100万人次,推测门票收入约3.3亿元。由此可见,这次免票政策之果决——毕竟要和一大笔门票收入“告别”。
但这背后一定是算了一笔大账:虽然免了门票,大幅降低了景区的进入门槛,同时也把“流量”这件事重新交还给城市本身。免票所带来的访问量提升,将进一步带动周边的餐饮、交通、住宿等消费链条,换来更高维度的城市吸引力和长期收益。
这也已经有了先例——灵隐寺所在的西湖景区。据统计,自从西湖拆围墙、免门票以来,杭州旅游总收入从2002年的29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005亿元。免费的5A级景区西湖,已经被视为一个“以小博大”样板,被人们津津乐道。
如今,灵隐寺等寺庙也官宣免费,进一步丰满了景区去门票化的叙事。而且从灵隐寺的安排看,也预料到了之后可能带来的游客倍增,实行“实名预约、分时游览”的预约制度,并设计了人数上限。这也可以避免免票带来的拥挤,把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冲击降到最低。
以更大的视野去看,这些举措也再次为摆脱“门票经济”打了个样。当前,不少景区依然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有媒体统计,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其中最高的超过80%。有的景区还屡屡涨价,不仅加重了游客负担,还压缩餐饮、住宿等其他消费,极大影响了旅游体验。
因此,呼吁景区摆脱门票这一单一收入来源,几乎成了社会共识。
此前,《“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可见,在政策指引和社会呼声面前,景区需要有所反应,也应和社会经济的整体格局相协调。
近年来,也有不少景区做出了类似探索。比如南昌滕王阁景区实现了约90%的区域免费开放;安顺黄果树、江西庐山等多个旅游景区则实行“一票游多日”;苏州周庄古镇推出“一次购票,终身免费”政策,等等。
这些探索固然各有背景、条件不同,但方向却高度一致——从“卖门票”向“卖服务、卖体验、卖文化”转变。这不仅符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更贴近当下游客的消费习惯:人们愿意为优质体验、文化产品、沉浸式服务买单,而不是买票进门、到此一游而已。
免门票不仅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一种形象塑造。在网上就能看到,免票政策往往收获大量好感,传递出一种开放坦诚、还利于民的态度。这同样是一种正向资产,可以丰满城市的整体气质,在无形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由此,也希望更多景区能够认真掂量手中资源的真正价值:究竟是继续抱紧门票这根支柱不放,还是跳出旧有路径,走出文旅新大道。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