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新昌的自助“偷”甘蔗,到四川眉山的“农场偷甘蔗”……近来,“偷”系营销忽然火了。大量游客涌入,可“偷”农场成为网红打卡点,甚至带火了当地旅游。不少网友在网上围观、热议,气氛异常欢乐。
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在四川眉山的甘蔗地,由于游客几何级增长,几天下来,作为NPC的“人和狗都累瘫了”,老板感叹“情况有点失控了”。有网友发现,乱砍甘蔗的游客不在少数,而且给不给钱全凭良心;此外,还有人担心夜间手持砍甘蔗工具被追逐,存在安全隐患。
应当说,这些担心并非多余。“农场偷菜”令人想到多年前在网上爆火的一款游戏,当时许多人在游戏里乐此不疲地“偷菜”,成为风靡一时的现象。如今,从线上的虚拟农场到线下的真实农田,游戏有了更强的体验感,在与现实的交互中也必然滋生一些问题。
当然,此“偷”非真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营销行为。农户明码标价,向游客发出所谓“偷”的要约,游客前来“偷菜”,相当于接受了农户的要约,要支付相应的价款。在浙江新昌,甘蔗18元一根;在四川眉山,则根据品种的不同分别为9.9元或15元一根。
只不过,“偷”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刺激感,让游客在农田“撒欢”的同时释放压力,收获快乐。为了增加刺激感,眉山的甘蔗地老板还雇佣了NPC和狗来追逐“小偷”,但游客却嫌弃NPC不够多,“抓人效率太低了,汗都没出就偷到了”。
由此也可见,本质上虽然最终都是花钱买甘蔗,但是“偷”的形式成了吸引游客来到农场的原因。
“偷”甘蔗给了年轻人一次“放飞自我”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控因素。因为新鲜,所以好玩,但也正是因为新鲜,边界不明,缺乏清晰规则和管理规范,容易诱发纠纷甚至事故。
比如,游客乱砍甘蔗要不要管?扛着锄头在田里跑,如何保障安全?新创意必然会伴生新问题。有远见者必须多想几步,如同下棋,将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都考虑进来,提前做好准备,才能避免手忙脚乱。
如今,“偷”系营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值得重视。相关商家应在实践基础上,制定更加明确的游戏规则,引导顾客安全有序地“偷”;随着游客的增多,安全、服务保障措施也应逐步跟上,让人们玩得开心,也玩得放心。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更应明白,无论“偷”什么,都只能是一种游戏,游戏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守护好彼此之间的那份信任。所谓盗亦有道,“偷”系营销是对游客素质的极大考验,千万别让游戏变味,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