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选择性吸收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当一束连续波长的红外射线穿过样品时,特定波长的光子被分子吸收,形成具有特征性的红外吸收光谱,从而揭示分子内部结构信息。
工作原理
每种分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这取决于其化学键组成与空间构型。分子通过振动和转动运动吸收红外能量,其中振动模式包括伸缩振动、弯曲振动等简正振动形式。当红外光子能量与分子振动能级差匹配时,就会发生能量转移,产生吸收谱带。由于振动能级跃迁常伴随转动能级变化,红外光谱通常呈现带状特征,属于分子指纹图谱范畴。
基本种类
主流红外光谱仪分为两大类型:①色散型光谱仪采用棱镜或光栅进行分光,属于单通道检测系统;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通过干涉仪调制光线,经数学变换得到光谱数据。FTIR凭借多通道检测优势,具有超高信噪比、宽光谱覆盖范围(可见光至远红外区)和精确至0.01cm⁻¹的波数精度,已成为现代分析实验室的核心设备。
主要用途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分子结构解析、化学键类型鉴定以及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比对标准物质光谱数据库,可快速完成物质鉴定。在高分子材料构型分析、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及遥感技术等领域,红外光谱凭借其特征波数识别能力和快速计算机检索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方法
一,IR光谱系统解析法
二,IR光谱实战解析案例
一,IR光谱系统解析法
1.基于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概念:
(接上文)
例1:苯甲醛()不饱和度计算演示
(接上文)
2.红外光谱解析流程
遵循"特征区优先-指纹区辅助;强峰主导-弱峰佐证;初步筛查-精细确认;排除否定-验证肯定"原则。通过识别特征区第一强峰及其相关峰群进行官能团归属,继而分析第二强峰系列,建立完整分子结构证据链。
常用术语
基频峰
倍频峰
基态直接跃迁至第二/第三激发态形成的弱吸收峰;
合频峰
两种不同振动频率耦合产生的叠加吸收峰;
Fermi 共振
当基频振动与倍频或合频振动能量接近时,在基频峰附近分裂产生双吸收带现象。典型如苯甲酰氯的羰基峰在1731cm⁻¹和1746cm⁻¹处出现双峰,源于羰基基频与苯基-羰基弯曲振动倍频的Fermi共振效应。
振动耦合
两个振动频率相近的化学键相互作用,导致原吸收峰分裂为两个新峰的现象。
其它介绍
红外吸收与振动-转动光谱
1. 光谱产生机制:
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带状光谱
2. 能量区间:
近红外(NIR, 12500-4000cm⁻¹)、中红外(MIR, 4000-400cm⁻¹)、远红外(FIR, 400-10cm⁻¹)
3. 检测对象:
具有红外活性的共价键化合物(振动过程伴随偶极矩变化)
4. 应用维度:
分子结构解析、定量分析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分子振动方程
1. 振动频率计算
双原子分子简谐振动模型满足胡克定律,振动频率公式:ν=1/2π√(K/μ)
2.振动能级量子化:
振动能级跃迁需满足量子化条件:Ev = (V+1/2)hν
ν:化学键振动频率; V:振动量子数
相邻能级差:ΔE = hν(用波数表示为ν̃)
其中K为化学键力常数,μ为折合质量。化学键强度越大(K值越大),原子质量越小,振动频率越高,吸收峰越向高波数区移动。
化学键类型与特征峰位关系表
键类型|力常数(N/cm)|特征峰区(μm)
C≡C|15–17|4.5
C=O|12–13|6.0
C-H|5–6|7.0
分子振动模式
两大类:伸缩振动(对称/不对称)和变形振动(面内/面外)
红外活性条件
1. 红外辐射频率与分子振动频率匹配
2. 振动引起偶极矩瞬时变化
完全对称分子(如N2、O2)无偶极矩变化,无红外活性;极性分子(如H2O)在交变电场中产生共振吸收。
红外光谱三要素
1.峰位:
取决于化学键力常数K和原子折合质量μ,遵循ν̃∝√(K/μ)规律
2.峰数:
理论振动自由度=3N-6(非线性分子)或3N-5(线性分子),实际峰数受仪器分辨率、简并效应及选律限制而减少
3.峰强:
与跃迁概率和振动偶极矩变化率正相关,偶极矩变化越大吸收越强
4.谱图解读:
通过峰位(ν̃, cm⁻¹)、峰形、峰强和特征波数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资料 >
标签: 解析光谱分析红外光源 红外光谱图解析步骤 红外光谱分析主要用于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