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桥镇:郎溪县西南部的生态宜居之乡

mysmile 闻库 11
毕桥镇:郎溪县西南部的生态宜居之乡

毕桥镇

毕桥镇,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坐落于郎溪县西部。东与十字镇相接,西以碧溪河为界与宣州区洪林镇相邻,西北濒临南漪湖,东北同飞鲤镇接壤。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9.7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毕桥镇共辖1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位于毕桥路。2020年常住人口为12208人。

地理环境

毕桥镇地处郎溪县西南角、南漪湖东岸,距离县城25公里,距高速十字出口11公里,离老318国道仅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该镇与宣州区交界,拥有水田2.2万亩、旱地2.3万亩和水面1万亩,土地及水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镇共辖5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设20个党支部,党员500余人;镇机关及二级站所在职工作人员近50人,现有村干部27人,平均年龄约46岁。

经济

毕桥镇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兼有丘陵与圩区。东南部为黄壤丘陵,中部属平原,西北部南漪湖区域有万亩团结圩。镇内最高点为灯塔村,海拔43米;最低点为南漪湖,海拔6.1米。北河、南河、碧溪河等三条河流呈扇形汇入南漪湖,形成典型的“半山半圩”地貌。农业以水稻、油菜、小麦、转基因甘薯和茶叶种植为主,兼有水产和家禽养殖;工业则以茶叶、山芋淀粉和精米加工为代表。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返乡创业推动,以小服装、玩具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现有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安徽省宏云制茶有限公司更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自主出口权。毕桥镇因水而兴,也曾因水患而困,尤其经历“九九大灾”后,当地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抓住“移民建镇”机遇,大力推进新集镇建设,显著提升了镇容镇貌。

郎溪县毕桥镇位于皖南边陲,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辖4个村和1个社区,人口近2万,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镇内水、电、路网及学校、医院、幼儿园与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318国道穿镇而过,可直达南京、合肥市杭州市上海市;水路经南漪湖接入水阳江直通长江,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

该镇生态环境优良,物产富饶,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拥有茶园8000亩,盛产水稻、油菜、茶叶和番薯等作物。水资源及黄沙储量丰富,鱼、虾、蟹和媒鸭等水产品养殖历史悠久,水蜜桃与栝楼种植已成规模。借农业综合开发契机,引进苏浙沪资金超千万元,开发水面5000亩,用于中华绒螯蟹和珍珠养殖。2004年,渔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

近年来,镇政府推出一系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明确部门责任、优化服务,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现有各类企业34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8家,服装和玩具企业发展尤为迅速,花炮等产业也稳步成长,工业经济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集镇面积从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至近2平方公里,完成绿化亮化工程,现代化小城镇雏形初显。在营商环境方面,实行为企业与群众办事全程代理制、首问负责制和督查督办制,并制定多项本地化优惠政策。

2016年,全镇引进项目3个,协议引资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0.8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08万美元;财税收入1956.35万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招引楼宇经济税收达1597万元。

人口民族

2021年8月,郎溪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毕桥镇常住人口为12208人。

行政区划

大义社区

大义社区位于毕桥集镇周边,堪称镇郊区域。东接施宏村,南连洪林镇宣茶村,西临南漪湖与宣州区洪林镇隔河相望,北接长何新村。社区辖19个村民组,共550户2010人,有党员39名。总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2200亩,其中水田1465亩,茶园1800亩。约20%居民从事二、三产业,有星火工程示范户15家、水产养殖户21家。

十井村

十井村位于毕桥镇东侧,东邻飞鲤镇,南接灯塔村,西连施宏村与长何新村,北靠南漪湖。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组,共1100余户4377人。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97名。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和番薯。飞毕路、十李路与张车路纵横贯通,交通便利。

灯塔村

灯塔村地处毕桥镇东部,村委会距集镇5.5公里。东、南两面与十字镇接壤,西接施宏村,北连十井村。由原灯塔村与杨村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3715人,设28个村民组。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员71人。耕地5763亩,含茶园1000亩,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郎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夏雨初烈士墓位于该村蒋顾村。318国道穿村而过,毛蒋路纵贯全境,交通与资源条件优越。

宏村

施宏村位于毕桥镇东侧,东接灯塔村,南邻十字镇,西连毕桥集镇,北接长何新村与十井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组,共854户3348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党员74名。盛产茶叶,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番薯。毛毕路、飞毕路与赵杨路交汇于此,交通便捷。

长何新村

长何新村位于毕桥镇西北部,紧靠南漪湖,村委会距集镇3.5公里。由原长溪村、何家村、新山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5000余人,设26个村民组。耕地9000亩,其中水田3753亩,茶园2000亩,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沿湖可养殖水面3000亩,毕新路贯穿全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含吊瓜协会支部,共有党员85名。2009年新落成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

代表人物

陈文

陈文(1902—1939),原名陈正文,字焕章,郎溪县毕桥人。家境富裕,有田产数百亩。1921年毕业于省立宣城第四师范,后任教于涛城小学。次年回毕桥创办懿贞女校,倡导男女平等、剪发放足,破除旧习,触犯地方势力,学校被迫关闭。

1926年,陈文购枪组建民团,护卫乡里。同年3月率部击溃为害地方的溃兵,壮大实力。后因部下在南漪湖截获土豪杜国文罂粟走私船,遭杜勾结周孝安诬陷通匪,被捕入狱,家产尽失。获释后被迫下湖聚义,队伍发展至五百余人,劫富济贫,除暴安良。

1928年,在中共郎溪特支策动下,陈文部改编为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占郎溪县城,处决教育局局长周孝安,开仓济贫,秩序井然。5月17日遭国民党第三十七军围攻,部队撤至鸦山,损失惨重。陈文等七人突围后辗转上海,与组织失联,化名闵受龄隐居高邮送桥镇,后迁镇江。

1937年抗战爆发,陈文召集旧部组建“江都抗日义勇团”,袭扰日军。1938年春,奇袭扬州机场,伏击日军,歼敌百余,俘2人,缴获颇丰。后又于方桥、槐泗桥、大仪等地多次重创日军。7月,诱歼日伪军400余人于大仪、公道桥。武汉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后所部改称“第五战区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第三路军第二团”,活跃于宝应、高邮、天长一带,队伍发展至三千余人。

1939年,陈文派人联系中共苏北工委及新四军挺进纵队,获派干部协助建立教导队,秘密成立党支部。同年8月7日,遭韩德勤部十个团围攻,血战三昼夜,部队溃散。陈文突围至小关时被捕,10月于盱眙蒋坝就义。牺牲四十余年后,其事迹方得澄清。

夏雨初

夏雨初(1903—1930),原名夏家科,郎溪毕桥蒋固村人。1920年入芜湖萃文中学,参与学运遭迫害。1923年赴北京,就读中国大学,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中共党员。寒假返乡组织学联、青年体育会,声援“五卅”,抵制日货。

1927年,北伐军第二军进驻郎溪,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接见夏雨初等,帮助成立国民党县党部,夏任执委。4月遭右派势力打压,“西党部”被捣毁,夏等18人被捕。9月成立中共郎溪特支,夏任书记。同年与宜兴起义人员合办建平公学,发展团员,建立团县委。

1928年4月,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争取陈文武装,改编为农民自卫团。5月9日攻占郎溪县城,处决周孝安,开仓释囚。17日遭国军反扑,撤出县城。后夏雨初赴上海任沪西区委委员,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运,领导日纱厂同盟罢工,受党中央嘉奖。

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特派员兼南京市委工人部长,化名李兴国在兵工厂、蛋厂等地组织暴动。7月29日因叛徒告密被捕,8月18日在雨花台就义,高唱《国际歌》,从容赴死。1934年遗骨迁回家乡安葬。

张寿

张寿篯(1900—1951),字彭甫,郎溪毕桥人。1920年入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受恽代英、肖楚女影响,参与学潮。1924年毕业后投身教育,历任郎溪多所小学教师,为新学制开拓者之一。抗战期间坚持办学,贫寒子弟免收学费。1950年任教于南丰十三泉小学,次年因脑出血去世。

张寿篯忧国忧民,痛斥当局“殃民为惯技”,自书楹联:“任尔贪婪肆剥削;凭吾勤勉度光阴”。1937年冬,国军溃兵枪杀修桥乡民朱德华,张寿篯召集乡民立碑“沉冤桥”纪事。同年揭发区长张中孚卖官鬻爵,致使恶霸王春庭等被免职,区长亦遭处分。

参考资料 >

郎溪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郎溪县人民政府.2021-08-04

标签: 郎溪县楼盘 郎溪不敢拆的地方 郎溪村在哪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