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信用修复政策不是征信洗白

王者之魏 闻库 1

“过去几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发生了债务逾期,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日前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年初执行。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重点事项清单中的信用修复“一件事”形成合力,将信用修复转化为民生实惠,既完善信用生态修复链条,也倒逼金融机构跳出单一信用记录评估,还能释放受信用限制群体潜力,为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社会信用生态韧性提升注入关键动能。

“对个人而言,这将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生受限’的困境。过去,一旦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可能会在贷款、求职、租房、出行等多个方面受到限制,而且这种影响会持续数年。修复机制为那些非恶意失信且已积极改正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避免其因一次失误而长期受限。”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良好的信用是现代社会公民享受金融服务的基础,新政策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积极履行义务、纠正错误,信用是可以恢复的。这将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处理历史遗留的信用问题,而不是“破罐子破摔”。

对金融机构而言,鼓励借款人修复信用,本质上是鼓励他们归还逾期债务,这将有助于银行收回逾期贷款、改善资产质量,还将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将那些已经修复信用的“前失信人”重新纳入服务范围后,有望扩大有成长潜力的客户群体。而且对全社会而言,信用修复后,这些人将重新获得信贷资格,进而有效释放其消费潜力和创业活力,对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具有积极作用。

“从征信优化、民生保障与行业发展的协同维度看,此项信用修复政策,是兼具温度与精度的治理创新。”王蓬博表示,政策聚焦疫情以来非主观恶意违约群体,以小额已结清违约信息不予展示为核心设计,既帮助受影响者重建信用、重获金融服务,破解短期信用困境的长期束缚,又通过小额、已还款的明确边界守住信用制度底线。

需要强调的是,人民银行拟推出的信用修复政策,不是所谓的征信洗白。业内人士提醒,信用修复绝非简单地删除不良记录,它是一个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过程,通常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良好信用记录,通过主动申请、参加信用培训、作出信用承诺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诚信意愿。当前社会上那些打着“征信逾期不可怕,修复征信获新生”旗号的“征信修复”本质上都是骗局,其真正目的在于骗取相关费用、盗取个人信息等。

一个健康的诚信体系,不仅要有“失信受惩”的刚性,也要有“守信受益、改过自新”的弹性。董希淼表示,从“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的转变,体现了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新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比如因疫情影响临时失业、重大疾病、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逾期,而非包庇和纵容“老赖”。因此,一定要做好道德风险防范,修复的门槛、条件和审查流程也要做到精准、严格,以防有人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即故意拖欠后再修复。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