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创新与历史传承

mysmile 闻库 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创新与历史传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大连化物所”,创立于1949年3月,是一所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以“以任务带学科”为特色,长期致力于推动能源、催化、化学激光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大连化物所的前身可追溯至1907年日本侵华时期成立的“南满洲铁道中央试验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长铁路局接管,更名为“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1949年3月移交大连大学,更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50年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1952年归中国科学院管辖,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1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截至2023年,大连化物所共设五个所区,下设21个研究室和1个研究平台,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平台和5个院级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分析化学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截至2023年底,研究所在职员工总数1188人,包括正高级职称295人、副高级568人,博士后305人。拥有两院院士1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研究所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与重要发展阶段

大连化物所起源于日本满铁于1907年设立的“中央试验所”,早期主要从事东北地区的资源调查与工业试验。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苏联红军接管,1949年正式回归中国并逐步纳入中国科学院体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所在张大煜等科学家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学、催化反应等为核心的研究特色。

七十至九十年代,大连化物所在色谱分析、催化基础、化学激光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成立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并于199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进入21世纪,研究所在洁净能源、化学激光、催化技术等方面持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张存浩院士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和“纳米限域催化”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研体系与人才队伍

大连化物所研究系统涵盖催化基础、分子反应动力学、储能技术、氢能、太阳能、生物技术等多个前沿学部,并设有仪器分析化学、化学激光、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等重点研究室。研究所坚持“科教融合”,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形成了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所与多家国外知名机构和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定期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动全球能源与催化领域的科技交流。

创新成果与社会贡献

自2013年以来,大连化物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0余项,发表SCI论文11855篇,申请专利逾万件。研究所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助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项技术成功应用于工业界,并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大连化物所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通过公众科学日、院士科普工作站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展望未来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能源变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原始创新,深化交叉融合,为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

所况简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4-04-29

..2024-04-2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用中国.2024-05-17

(后续参考资料列表保持不变,按原内容输出)

标签: 中国科学院大连分院 中科院大连研究院 大连 中科院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