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素:神经系统的关键蛋白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mysmile 闻库 3
突触素:神经系统的关键蛋白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突触素

突触素(synaptophysin)是一种存在于突触囊泡膜上的钙结合蛋白,其分子量约为38kDa,在神经递质释放中扮演核心角色。

正文

1985年,Jahn团队首次在大鼠中发现该蛋白,因其分子量为38kDa而命名为SV P。同年,德国肿瘤研究中心的Wiedenmann团队在牛脑中成功提纯这种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Synaptophysin。在中国,它被译为突触素、突触囊泡蛋白、突触生长素或突触体素等名称。

kDa,所以称SV P。同年,德国肿瘤研究中心Wiede nmanm 等在牛脑中发现并提纯了这种蛋白质,把它命名为Synaptophysin。国内把它译为

突触素或突触囊泡蛋白、突触生长素和突触体素等。

组织分布

近十多年研究表明,突触素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动物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终末中。同时,它在非神经性组织中也有表达,包括垂体前叶细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胰岛内分泌细胞、甲状腺细胞、良恶性肿瘤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以及发育异常的哺乳纲腺体上皮细胞。

功能

生化分析显示,突触素具有强钙离子亲和力,在钙依赖性神经递质释放中起关键作用。其氨基酸序列暗示它可能形成突触囊泡特异性膜通道,参与囊泡转运和排放过程。在胚胎发育中,突触素表达与突触形成同步,使其成为突触发生的可靠标志物;同时,它作为突触前终末的特异性标记,用于评估突触密度和分布,在诊断中前景广阔。突触素与多种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和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

应用

近年研究热点聚焦于突触素与神经疾病的关联。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显著推动了进展,丰富了理论体系,并为临床诊断肿瘤及其他疾病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和肿瘤关系

以往神经内分泌细胞鉴别依赖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肽标记物,但NSE存在于非神经内分泌细胞中限制了其应用,而神经肽标记物因多样性不足。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均表达突触素,且许多肿瘤细胞呈SVP阳性。1987年,Victor团队率先提出SVP作为新型全面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开启了研究新阶段。Wiedenmann首次报道SV P38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瘤中,并在甲状腺垂体肿瘤、支气管、肺及胃肠类癌瘤、皮肤神经内分泌癌中表达。在良恶性非神经内分泌肿瘤、间质性肿瘤及恶性黑素瘤中未检测到突触素。突触素不仅是研究神经系统发育、损伤及再生的理想标记物,还作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可靠标识,为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资料 >

标签: 突触神经系统蛋白分离 突触蛋白结构与功能 突触蛋白是什么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