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Gandhara art),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巧妙结合了古希腊与印度艺术的精华。其主题以佛教为核心,因此也被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
犍陀罗,梵语Gandhara,是古印度的一个重要地名和国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以及阿富汗东部部分地区。作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十六列国之一,犍陀罗在孔雀王朝时期引入佛教,并在1世纪成为贵霜帝国的核心区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犍陀罗艺术特指贵霜时代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与希腊、罗马宗教文化及艺术理念交融的成果。与早期古印度佛教雕塑注重象征而非直接描绘佛陀形象不同,犍陀罗艺术家借鉴希腊、罗马阿波罗神像等传统雕塑手法,直接塑造佛陀形象,开创了崭新的艺术风格。随后,它与波斯萨珊王朝和印度笈多王朝的秣菟罗佛教艺术流派融合,所雕佛菩萨像呈现薄衣透体、衣纹细密匀致的特色。犍陀罗艺术的形成,对南亚次大陆及周边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介犍陀罗作为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其中心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白沙瓦谷地。印度河东岸的呾叉始罗城址曾是犍陀罗的首府,被视为犍陀罗艺术的发源地。白沙瓦谷地北部的斯瓦特河谷、西侧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的哈达和贝格拉姆等地,也常被纳入犍陀罗艺术流派的范围。
犍陀罗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东征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所带来的古典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它以希腊、罗马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题材,后来穿越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新疆西南部,为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和工艺美术注入了希腊罗马风格。
贡献犍陀罗艺术的核心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自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避免直接刻画佛像,而是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物代表佛陀。1世纪后,随着大乘佛教的普及,信徒对佛像的崇拜逐渐盛行,从而催生了佛像创作。最初,佛像从印度民间鬼神雕像演变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制作大量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佛像约创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幅描绘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陀、商人和信徒形象均采用希腊风格,仅佛陀头部雕有光轮以示神圣。随后,表现佛陀从诞生、布道到涅盘的浮雕增多,并出现圆雕佛像。出土于马尔坦的最早犍陀罗圆雕佛像,面容和衣衫具有浓厚希腊特色,但神态庄严,充分体现佛教精神。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成功融合了印度、希腊、波斯、罗马和中亚草原风格,形成独特犍陀罗风格:佛像面容椭圆、眉目端庄、鼻梁高长、头发波浪形带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左肩下垂,袒露右肩,有时带胡须。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帝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同时,犍陀罗的佛塔建筑显著发展,对印度原有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进行改进,基座层级加高增多,圆塔成为基座一层,上部伞盖增高增大,形成高耸入云的佛塔。
历史3世纪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东部扩展。公元5世纪,随着贵霜帝国的瓦解,犍陀罗本部艺术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艺术持续繁荣至7世纪,形成后期犍陀罗艺术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也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包括巴米扬佛教遗迹、哈达佛寺遗址和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这一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风格外,还大量吸收印度本土传统,佛像脸形变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四大石窟建筑与巨型造像结合,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犍陀罗式佛塔经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楼阁形式融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参考资料 >
标签: 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风格代表作 犍陀罗艺术特征和影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