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邮政总局:百年历史与建筑瑰宝

mysmile 闻库 3
上海邮政总局:百年历史与建筑瑰宝

上海邮政总局,位于中国上海市四川路桥北侧,具体地址为虹口区北苏州路276号。这座标志性建筑于1924年动工兴建,总造价达320万银元。设计工作由当时沪上知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而建筑施工则由本地著名的余洪记营造厂承担。大楼内设有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恢宏,如今仍是上海市邮政局和四川路桥邮政支局的所在地。

2017年12月2日,该建筑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机构历史早期

主条目:上海邮政

在上海近代邮政创立之前,通信服务主要由官办的“邮驿”“铺递”和民办的“信局”主导。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上海市于1843年开埠,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邻近沿海省份的民营信局纷纷将业务扩展至上海,甚至在此设立总号。一时间,上海地区的信局数量超过90家,成为全国通信中心。这些民营信局主要经营信件包裹传递、汇款和票据业务,与现代邮局服务颇为相似。部分信局还区分普通邮费和邮件保险费,类似于今天的平信和挂号信。

开埠及租界设立后,近代邮政业务逐渐引入本地。1861年,英国当局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政局,称为“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处理英国侨民的邮件往来,同时承接租界内华人的国际邮件。此后,各国驻沪领事馆纷纷设立直属邮局,这一局面持续十余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质的邮政机构成立。

近代

1878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罗伯特·赫德提议设立官方近代邮政局。同年,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决定在上海市、北京、天津市营口市(今营口)五地试办邮政业务,并委托赫德的海关总税务司管理。次年,五地邮政办事处以“海关拨驷达书信馆”名义运营,上海的办事处名为“江海关拨驷达书信馆”(Shanghai Customs Postal Departments),两年后更名为“江海关拨驷达局”(Shanghai Customs Post Office),办公地点位于江海关大楼后院。

海关试办邮政业务十四年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旨正式开办国家邮政,设立总邮政司,并委派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兼领。1897年,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办公地点不变,同时在吴淞海关设立首个邮政分局。随后,城乡各地陆续增设邮局和代办所,形成上海市完整的邮政网络。1899年,“上海大清邮政局”改名为“上海邮政总局”,八年后办公地点迁至北京路9号的“新厦”。

1911年5月,清代当局设立邮传部,取代总邮政司,邮政业务正式独立,海关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代管。同时,上海邮政总局更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再次更名为上海邮务管理局。

1911年底,上海邮政局向英国订购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60银元,标志着上海邮政进入车辆投递时代。

建造大楼

1912年后,邮政业务进入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时期。1914年,中华邮政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上海邮政总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随着业务扩展,位于北京路的原址已不敷使用,中国政府决定兴建新大楼,并逐步减少外国人对中国邮政业务的干预。

由于意见分歧,中国政府与两任上海邮务管理局邮务长英国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就新大楼选址问题产生矛盾。中国政府希望将大厦建在毗邻上海站的华界内,而里奇和史密斯反对此提议,导致工程搁置。1920年,英国人希乐思(C.H.Shields)接任邮务长,兼任新厦建设总负责人,他坚持将新厦建在公共租界内,理由包括地价较低和靠近邮政总局租用的码头及北站。最终中国政府让步,决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桥北堍兴建。

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四川路桥北堍9.727亩土地,并拆除旧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楼开工建设,两年后的11月竣工。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正式迁入北苏州路办公并对外营业。

现状

邮政总局新厦投入使用后,巩固了上海作为全国邮政枢纽的地位,促进了国内外邮政业务发展。大楼以其独特建筑风格,与外滩建筑群相呼应。1989年9月,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上海市邮政局依据《文物管理法》对大楼进行恢复性大修和加固,并利用部分空间改建为上海邮政博物馆。目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设有四川路桥邮政支局和上海邮政博物馆。

大楼布局

邮政总局大楼总建筑面积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51.16米(不含旗杆),整体呈“U”字型,地面4层,地下室1层,共有187间房间。

大楼最显著的标志是东南角正门处的钟楼和塔楼。钟楼高13米,正面镶嵌直径3米的大钟,基座两侧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台雕塑。塔楼建于钟楼之上,高17米,顶端设8.2米旗杆,两旁各有一对希腊人物雕塑群像。

建筑风格

大楼外部雄伟,内部装潢庄重典雅。尤其是从正门经门厅步入二楼营业大厅,曾享有“远东第一大厅”美誉。底层和二层为营业厅,处理国内外信件包裹;三层为办公部门;顶层为高级职员宿舍。地下室原为包裹分拣部门,中庭天井用于装卸邮件。1987年,分拣中心迁出大楼。

大楼整体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的折衷主义建筑,主体参考英国古典风格,融合罗马式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主立面(南面和东面)及东北转角处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主立面墙面使用细粒水刷石粉面,北墙为机制红砖墙,整体充满英国风情。

事件建筑命名

大楼建成时,英文名为“Shanghai District Headpost Office”,中文为上海邮政总局,英文名由工部局批准。但中文名称多次变更,尽管“上海邮政总局”仅使用12年,却广为公众接受,并确立了“邮政”作为post的对应词。1913年上海邮政局更名为上海邮务管理局时,公众仍沿用旧称“上海邮政总局”。192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全国交通会议上,对“邮务”一词提出异议,1931年上海邮务管理局重新更名为上海邮政管理局。至今,尽管正式名称为上海市邮政局大楼,但公众和媒体仍称其为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可见其深入人心。

钟楼雕像

人物雕塑一组,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原件于1966年毁坏,现件为1999年依原件石膏模子复制而成

塔楼两旁有两组不同的雕像,这两组青铜雕像是邮政总局的标志。东侧雕像为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人物,象征交通通信事业;南侧雕像为希腊神话人物,中央是通信之神或商神赫尔墨斯,左右为爱神厄洛斯和阿佛洛狄忒,代表邮政连接人类感情。不过塑像原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幸被一位美术学校学生用石膏偷翻模子,文革结束后,在大楼翻修时根据石膏模子重铸复制品,即今日塔楼两侧的铜像。

历史发展

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右侧有一条小街名为馆驿街。如今,居住于此的人们大多不知街名由来,这里曾是上海市区最早的邮递通信机构所在地。

英国驿务署

1861年,英国擅自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局,称为“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此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以“利益均沾”为由,相继在上海设立“客邮局”。这些“客邮局”沿用本国邮政章程,使用本国邮票和文字戳记,不仅处理本国侨民邮件,还公开办理中国人交寄的国际邮件。

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单独设立“工部局书信馆”。

清政府试办邮政

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兼办邮递业务基础上试办邮政,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江海关书信馆,两年后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

海关试办邮政14年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次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大清邮政局,地址不变,并在吴淞海关开设上海首个邮政分局。随后城乡增设邮政机构和代办所,使网点更加稠密。

大清邮政局及其后更名的上海邮政总局当时仍属海关管辖,直至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极>邮传部,正式接替海关管理全国邮政,邮局才与海关脱离,独立经营。

大清邮政时期,投递邮件靠步行,直至1911年结束,才向英国购买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60银元,这是上海使用自行车投递的开端。

上海邮务管理局

辛亥革命后,上海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改称上海邮极>务管理局。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

随着上海邮政业务发展,原办公用房不足,1924年11月,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在四川路桥北墩建造邮政大楼。大楼占地6400余平方米,由英商设计,华商承建,工期两年,总造价320万银元。邮政大楼靠近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水陆运输便利,是理想的邮政枢纽。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邮政业务发展迅速,经济连年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海邮政通邮范围缩小,业务衰落,收支出现赤字。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局地下组织领导下,邮政职工开展护局斗争,保护房屋和设备。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护局职工劝降困守大楼内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使其放下武器,大楼完整回到人民手中。

上海市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商贸发达,作为南北邮件集散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独特重要地位。纵观其百余年历史,它也历经艰辛与沧桑,道路曲折坎坷。

四川路桥邮政支局

四川路桥邮政支局是设立在邮政总局大楼的直属上海市邮政局的营业网点,开设70多个营业窗口,提供上海最完整的邮政服务。1924年12月至1957年1月,为上海邮政管理局直属营业室,原称市局营业厅。1957年2月成立上海邮电管理局,市局营业厅改称四川路桥邮电支局,1961年11月改称上海市市中区邮电局。1978年3月撤销市中区局,恢复四川路桥邮电支局。90年代后,因国有邮电分营,更名为四川路桥邮政支局。

1924年12月1日,随着邮政总局入驻,市局营业厅同时开业,成为远东最大邮政营业厅。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因地处公共租界北区毗邻闸北战场,营业厅一度关闭。战事停止后重新开业。1947年,由于业务快速增长,营业厅延长营业时间,开设塑料透明特种信箱,接受公众挂号信和快信投寄,并以挂号快信手续处理,简化服务流程。1983年起,局所隶属关系不再随行政区划变动,四川路桥邮电支局管辖范围基本固定,邮政编码为200085。

目前,四川路桥邮政支局下辖储蓄点1个、集邮门市部1个、邮筒20个、19个投递段和1个速递点。

上海邮政博物馆

2005年,大修后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部分空间组成上海市邮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原大楼一楼中庭天井和靠天潼路一侧二楼办公用房改建为上海市首座邮政博物馆。

二层陈列

主要展示上海邮政发展历史,包括清代以来信箱模型和原件,及相关交通工具模型。其中有大清邮政时期铁质绿色邮筒、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时期白色沪京(南京)特别邮筒,以及各国邮筒。此外还有1924年邮政大楼等比例缩小模型。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邮政发展历程,分四个部分展现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的制度变化,并设有可操作邮件分拣装置,供游客体验。

中庭陈设

中庭天井用于举行小规模仪式和放置邮政交通工具等比例模型。主要有清代邮政和中华邮政时期的交通工具。北侧放置1946年11月上海邮政总局在沪京铁路设置的火车行动邮局车厢模型,车身为邮政绿,内部陈设按原样布置。居中为1909年上海邮政总局租用的邮件运输马车模型。最南侧为1917年春上海邮务管理局购置的两辆法国克莱门特·贝亚特汽车之一等比例模型,车身为绿色,箱体有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中庭西侧天花板上悬挂一架飞机模型,为1929年7月8日上海市首条定期航空邮路——沪蓉航空线沪宁段开航的飞机模型。

重要意义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邮政史的见证。它的建造和启用为上海邮政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地址:北苏州路250号

参考资料 >

上海邮政总局.科技中国.2012-06-13

标签: 上海邮政公司官网 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邮政总局投诉电话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