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八卦: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石与宇宙密码

mysmile 闻库 4
周易八卦: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石与宇宙密码

周易八卦

八卦作为“乾、坤、坎、离、震、巽[xùn]、艮、兑”八种基本符号,是周易哲学体系的核心构成。每一卦由“—”阳爻和“- -”阴爻三叠而成,形成独特的卦画系统。其体系包含伏羲创制的先天八卦与周文王推演的后天八卦。八卦对应八类自然要素:周易·易经·乾卦象征天;坤卦代表地;坎卦对应水;离卦表征火;震卦象征雷;巽卦代表风;艮卦对应山;兑卦表征泽。当周易六十四卦体系形成后,三画卦被尊为“经卦”(单卦),而六十四卦则由两经卦叠合构成,故称重卦或别卦

八卦的原始形态——先天八卦相传为上古圣王伏羲所创。至西周初年,周文王在先天八卦基础上创立后天八卦,进而推演六十四卦体系。春秋中后期,周易体系发生两大转变:象数理论发展为后世“象数学派”根基;《易传》问世并与《周易》合流,催生“义理学派”,由此奠定易学框架。西汉时期,帛书易卦序与孟喜京房卦气说影响深远。宋明时期,邵雍朱熹推崇的先天图符号系统,构建了中国古代宇宙哲学体系。

周易八卦既是《周易》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人文智慧的结晶。古人以八卦卜筮,儒家视其为宇宙万物的象征系统。《周易》被誉为大道之源,八卦功不可没。自然科学方面:八卦为中医理论提供哲学基础;衍生出中国特色堪舆学;是中国天文历法的重要源头;八卦阵丰富古代军事战术;八卦拳系独树一帜。人文领域:八卦作为原始符号推动文字与观念文化形成;儒家伦理体系、形而上学道教文化皆从中汲取养分。

定义

周易八卦特指“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种基本卦象,构成《周易》的哲学单元。其符号系统由卦画表征,原始文字载体为筮辞。卦画由阳爻“—”与阴爻“- -”三叠成卦,含伏羲先天八卦与周文王后天八卦两大体系。

先天与后天八卦均采用相同阴阳符号与卦名,通过八种卦象展现宇宙规律。根本差异在于:先天八卦聚焦自然阴阳变化,探索宇宙本体;后天八卦图侧重人事应用,提供阴阳消息指引。方位布局上,先天八卦取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巽西南;后天八卦则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

八卦与自然现象对应关系: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

爻的释义

爻由阳爻“—”与阴爻“--”构成。文字表述时阳爻称“九”,阴爻称“六”。阳爻代表主动力,阴爻表征受动力。

两爻体系揭示万物变化皆源于阴阳消长。“爻”字通“效”,意为效法变化轨迹。阴阳二爻即是对宇宙变化规律的符号化摹拟。

经卦释义

经卦又称单卦,即“乾、坤、坎、离、震、艮、兑、巽”八个三画卦,作为易学最基础的卦象单元。

重卦释义

周文王创后天八卦后,演《周易》之道,将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故称重卦或别卦,亦称六画卦。

溯源和流变溯源

八卦最早形态为先天八卦,诞生于中国上古时期,具体年代尚无定论。

先天八卦起源有河图洛书说、伏羲观象说、加一倍说等。民间传说燧人氏造《河图》《洛书》,伏羲据《河图》创八卦。

参考文献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自然创八卦。《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包牺即伏羲。

学者史善刚提出,伏羲实为图腾符号,代表中国先民从渔猎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在先民集体智慧中,通过观察自然诞生阴阳概念,进而发展为八卦

流变西周

相传周文王帝辛囚禁时,在先天八卦基础上创后天八卦,进而推演六十四卦。内容侧重人类社会修身、决策之道。

西周初年《易经》被列为官学。此时八卦掌于王官,具巫术色彩,主要用于占筮。卦画与筮法已蕴含朴素逻辑,卦爻辞初具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

春秋早期八卦仍主占筮,但开始萌发人文思想。春秋中后期体系发生两大转变:

一是占筮研判呈现理性化特征,为“象数学派”奠定基础,完成由“术”到“学”的转变。战国时期卦象说日趋完备,《说卦传》系统总结易象理论。

二是《易传》出现,使八卦成为分析客观事物与提升道德境界的理论依据。孔子重视易学,认为《周易》可提升道德修养。此解易学风影响深远,《易传》对卦爻辞的诠释多取孔子人道教训之义。据朱伯崑考证,《易传》为战国孔子后学所作,吸收各家思想,形成“义理学派”。

至此周易八卦框架基本定型,后世研究皆在此体系内开展。

西汉

六十四卦卦形不变但卦序多次演变。西汉影响较大的有帛书易卦序与孟喜京房卦气说。

帛书易卦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易经》卦序以乾始、益终,按八组分类,体现阴阳对待、以类相从、男尊女卑观念。

孟喜卦气说以六十四卦配四时、节气、物候。京房受帛书影响创“八宫卦”次序,以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为八宫,每宫统七卦,通过爻象变化阐释阴阳消长。

宋明

宋明时期邵雍朱熹推崇的先天图符号系统影响深远。其认为图式蕴含天地万物之理,收录于朱熹《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包括伏羲八卦次序图、六十四卦次序图、方位图等。这些图式揭示八卦生成乃自然过程,演绎阴阳之道,构建宇宙哲学模型。

自然形成的先天图式

邵雍认为先天图式展现八卦由数理自然推演而成:太极生阴阳两仪,阴阳分太阳、少阳病、少阴、太阴四象,四象再分生成八卦,符合《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理。朱熹从哲学角度论证此过程纯出自然,无人为思虑掺杂。

演绎阴阳之道

邵雍学说揭示六十四卦生成是阴阳交错分化的过程。其言“《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图式中两仪、四象、八卦至六十四卦各层次皆阴阳相间,体现宇宙根本规律。

构建宇宙模型

邵雍以伏羲八卦方位图诠释四季阴阳消长,构建宇宙哲学模型。推演六十四卦圆图与方图,圆图象天表时间流行,方图象地表空间定位,二者相合表示天地万物处于阴阳对待与流行之中。

主要内容有关爻的专业术语爻位

六十四卦每卦含六爻位,自下而上称初、二、三、四、五、上。分下卦(内卦)与上卦(外卦)。

得位与当位

爻位以“二、五”为佳,处上下卦中位,象征言行适中。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称“得中得位”。阳爻居刚位(初、三、五)、阴爻居柔位(二、四、上)称“当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乘承比应

爻位关系术语:上爻对下爻称“乘”,下爻对上爻称“承”。阳上阴下为承吉,反之为乘凶。“比”指相邻爻关系;“应”指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爻的对应关系,阴阳相呼应称“正应”,同性相斥称“敌应”。

有关卦的专业术语卦名

八卦名称: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周易·易经·乾卦象征刚健纯阳,代表创造不息的天道。词源溯于沣河以西方言称天为“千”,乾即天。

坤卦象征承载与柔顺,表征承载万物的无限空间。宇宙初生时乾坤并生,无先后尊卑之分。

坎卦又名“习坎”,象征险阻。古文“习”通“袭”,表重重险陷,后简称为坎卦。

离卦释义有二:一通“丽”,指光明附着;二指预示吉凶的神鸟神兽。

震卦描述惊雷震慑之象,源自祭祀时闻雷的反应。

艮卦如山静止,喻进退有道。

巽卦如风无孔不入,喻柔顺刚强、顺势而为。

兑卦通“悦”,表征集体欢欣状态。

卦形

基本八卦为三画经卦。先天、后天八卦皆由此八卦组成,排列方位不同。《周易》含《易经》与《易传》,主体为六十四重卦,由八经卦两两重叠构成。

卦象

卦象指八卦对应的自然事物及其象征意义,表征宇宙万物本源,衍生六十四卦,取象灵活多变。

卦德

卦德又称卦情,是八卦取象的依据,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由物性推及人性,形成行为准则与智慧。如《》卦德“刚健”,引申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卦德是卦的核心指导意义。

互卦

六十四卦中,二至四爻与三至五爻组合形成的三画卦称“互卦”,为爻位时势提供参考。

“覆”指将原卦整体翻转形成新卦,爻性不变。

又称“伏”,专用于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卦。因此八卦翻转后卦形不变,故改变所有爻性得“伏卦”。

本卦和之卦

占卦时通过十八次运算得“本卦”。老阳(九)、老阴(六)为变爻;少阳(七)、少阴(八)为不变爻。变爻阴阳互变得“之卦”。本卦与之卦配合提供占事线索。

卦辞(彖辞)、《彖传》和《象传》

《周易》每爻有爻辞,每卦有卦辞(彖辞),内容含自然变化、历史事件、个人言行、吉凶断语四类。

周易》含《易经》与《易传》(《十翼》)。《易传》由孔子及其后学所作。孔子作《易传》时专列《彖传》解释卦辞,另列《象传》运用儒家思想阐发卦爻指导意义,释整卦称大象,释爻称小象。

流传版《周易》多含上述内容。

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文:乾卦。创始、亨通、和谐、正固。

《彖传》曰:伟大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伟大啊乾元!万物由此生发统属于天。云行雨落万物传播。太阳升落六爻代表时间跨度。乾乘六阳统御天道。刚健变化统摄万物。天道保持中和正义,普惠万物,邦国安宁。

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运行刚健,君子观此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

译文:龙潜深渊勿妄动。

《象传》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阳处下位故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文:龙现田野,利见大人。

《象传》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文:龙现田野,德泽广被。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君子终日奋勉,夕时警惕,无咎。

象传》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终日奋勉,反复践行天道。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文:龙跃深渊,无过失。

《象传》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上进无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文:龙飞于天,利见大人。

《象传》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大人造就飞龙在天。

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龙飞极高,有悔恨。

《象传》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盈满不可长久。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群龙无首,吉祥。

象传》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天德不居首。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译文:坤卦大亨通。利牝马守正。君子远行先迷后得主。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守正道吉。

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众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至善坤元!万物依地生顺承天道。厚德载物广大无边。包容光大万物亨通。牝马象征地行无疆。柔顺利贞。君子远行先迷后顺。西南得朋与类同行;东北丧朋终有吉庆。安贞之吉对应大地。

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势柔顺,君子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文:履霜知冰将至。

《象传》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译文:阴气始凝,渐至坚冰。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文:正直端大,不习亦利。

《象传》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译文:直方而动,地道光明。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内含文彩可守正。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传》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译文:含章待时发。从王事智慧光大。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文:扎囊口,无咎无誉。

《象传》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谨慎无祸。

六五:黄裳,元吉。

译文:黄裳大吉。

《象传》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译文:文彩在内。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文:龙战于野,血染天地。

象传》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道穷而战。

用六:利永贞

译文:利长远守正。

《象传》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译文:以大终。

震卦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译文:震亨通。雷来恐惧,后笑言从容。雷惊百里,祭祀不辍。

彖传》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惧迩也。出可守宗庙社稷为祭主也。

译文:震亨。恐惧致福。笑言有则。惊远惧迩。守宗庙为祭主。

象传》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雷声相继,君子恐惧修省。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译文:雷来恐惧后笑吉。

《象传》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译文:恐惧致福,笑言有则。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译文:雷厉失贝,登高勿追七日得。

象传》曰:震来厉乘刚也。

译文:乘刚故厉。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译文:雷缓行无灾。

《象传》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译文:位不当。

九四:震遂泥。

译文:雷坠泥中。

《象传》曰:震遂泥未光也。

译文:未光大。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译文:雷往来厉无丧有事。

《象传》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译文:危行,居中无丧。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译文:雷惧视惊,征凶。雷不击身击邻无咎。婚媾有言。

象传》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译文:未得中,畏邻戒。

巽卦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巽小亨通,利往利见大人。

彖传》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重巽申命,刚中正志行。柔顺刚故小亨利往见大人。

象传》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译文:风随巽,君子申命行事。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译文:进退利武人守正。

《象传》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译文:志疑,武人守正治志。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译文:巽床下史巫纷吉无咎。

《象传》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译文:得中故吉。

九三:频巽吝。

译文:频巽憾。

象传》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译文:志穷故吝。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译文:悔亡田获三品。

《象传》极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译文:有功。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译文: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庚日前三后三吉。

《象传》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译文:位正中吉。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译文:巽床下丧资斧贞凶。

极象传》曰:巽在床下上穷也。丧其资斧正乎凶也。

译文:上穷,正亦凶。

坎卦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译文:重险有诚信维心亨行有功。

《彖传》曰:习坎重险也。水流不盈行险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坎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重险。水流不盈行险守信。刚中故心亨。行有功。天险地险王公设险守国坎时用大。

象传》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译文:水重至习坎,君子常德习教。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译文:入重险凶。

《象传》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译文:失道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译文:险中求小得。

《象传》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译文:未出中。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译文:往来皆险入险勿用。

象传》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译文:终无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译文:樽酒簋贰缶约牖终无咎。

《象传》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译文:刚柔交。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

译文:险不盈平无咎。

《象传》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译文:中未大。

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译文:系棘三岁凶。

象传》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译文:失道凶三岁。

离卦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译文: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彖传》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译文:离为丽。日月丽天草木丽土。重明丽正化天下。柔丽中正故亨畜牝牛吉。

象传》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译文:明重离大人继明照四方。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译文:履错敬无咎。

《象传》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译文:敬以避咎。

六二:黄离元吉。

译文:黄离大吉。

《象传》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译文:得中道。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译文:日昃离不歌则嗟凶。

象传》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

译文:不可久。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译文:突如其来焚死弃。

《象传》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译文:无所容。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译文:涕沱戚嗟吉。

象传》曰: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译文:离王公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译文:王出征嘉折首获匪丑无咎。

《象传》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译文:正邦。

艮卦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艮背不见身行庭不见人无咎。

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艮为止。时止时行动静合时道光明。止其所。敌应不相与。故不见身不见人无咎。

象传》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山重艮君子思不出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译文:艮趾无咎利永贞。

《象传》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译文:未失正。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译文:艮腓不拯随心不快。

《象传》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译文:未退听。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译文:艮腰列夤厉薰心。

象传》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译文:危薰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译文:艮身无咎。

《象传》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译文:止躬。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译文:艮辅言有序悔亡。

《象传》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译文:中正。

上九:敦艮吉。

译文:敦艮吉。

《象传》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译文:厚终。

兑卦

兑:亨利贞。

译文:兑亨利贞。

彖传》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译文:兑为悦。刚中柔外悦利贞顺天应人。悦先民忘劳;悦犯难忘死;悦之大民劝。

象传》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译文:泽重兑君子朋友讲习。

初九:和兑吉。

译文:和悦吉。

《象传》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译文:行未疑。

九二:孚兑吉悔亡。

译文:孚悦吉悔亡。

象传》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译文:信志。

六三:来兑凶。

译文:来悦凶。

《象传》曰:来兑凶位不当也。

译文:位不当。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译文:商悦未宁介疾有喜。

象传》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译文:有庆。

九五:孚于剥有厉。

译文:孚于剥有厉。

《象传》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译文:位正当。

上六:引兑。

译文:引悦。

象传》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译文:未光。

主要影响

周易八卦是《周易》哲学基础,被誉为大道之源。八卦对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科学影响深远。

对人文实践的影响

八卦是中国文字基础之一,深刻影响古代人文思想。儒、道、释皆与八卦紧密关联:儒家阐发卦理成《易传》及宇宙观;道教文化吸纳八卦完善修炼理论;易学推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发展。八卦是中国根文化核心组成部分。

文字

八卦与结绳、记号、图画构成中国文字符号基础。八卦源于原始占筮,巫师作为最早知识阶层,通过刻画记录形成卦爻符号。这些宗教符号世俗化后渐具文字意味,如“上”“下”取象卦画线段。八卦被视为文字发生的重要符号基础。

儒家

易传》是儒家注解《周易》的著作,《说卦传》专释八卦卦象卦义。儒家视《周易》为涵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经典,主旨“小可修身高可治国”。

儒家哲学围绕八卦阐发宇宙学说:太极生两仪喻宇宙生成;道器之别论宇宙本体;永恒运动宇宙形态;天人合一世界观

道教

东汉道教引入《周易》理论,以八卦解说炼丹术。主要借鉴汉朝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道教禹步法术以八卦为理论基础,按九宫八卦行法,体现天人关系。八卦图形是斋醮重要符号。

道教镜文化深受八卦影响,不同纹饰镜具不同功用。宋王黼宣和博古图》录多种八卦纹镜,《上清长生宝鉴图》收录饰八卦的四神十二生肖镜。

道教云篆隐语充分吸收卦易思想,坛场图像、内丹图像、神符构建皆注入卦易灵魂。“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每方六十四云篆,契合八八六十四卦之理。

根文化

五四疑古思潮曾干扰中国根文化研究。当代文物出土推进伏羲文化与儒道渊源研究,如大地湾遗址证实伏羲八卦时空根基。八卦至《周易》演变奠定中国文化基础,衍生儒道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伏羲画八卦作为中国文化之根已成共识。

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八卦对中医、天文、军事、武学、建筑等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影响深远。

医学

中医认为八卦卦象含宇宙之理,医理其中。阴阳爻组成八卦象征万物,中医效法人体运用于医。

黄帝内经》吸纳易学阴阳五行,以八卦为理论依据。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分病症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明代张介宾《医易义》认为象数之学是生理病理医理依据。

天文历法

汉代“卦气说”“正卦说”配四方、二十四节气,“辟卦说”配十二月、七十二候,“纳甲说”配天干地支五行,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理论源。汉朝卦气说以易卦序表阴阳消长推气候变。张衡认为京房卦气对制历有借鉴,唐朝一行作《卦议》引孟喜卦气说制卦气图,配二十四节气与六十四卦,描述物候变,据此编“大衍历”。

军事

八阵图、八卦阵、九宫八卦阵等与八卦密切相关,是古人军事思想要素。银雀山《孙膑兵法》有《八阵》篇;宋许洞虎钤经》记八卦阵;明朝唐顺之武编》阐发阵法应用八卦系统。这些阵法皆仿八卦原理,涉及奇门遁甲、星相占卜、天文历法术数。

武学

中华武术起源发展具哲思高度,优秀拳种深受易学影响。八卦掌、八卦拳、五郎八卦棍等理念得益周易八卦。

堪舆学

从《周易风水》卦辞可知,中国古代建筑学发展史上,农耕先民定居时以八卦学说指导选址相宅,兼顾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经验积累结合神话宗教解读及司南发明,八卦方位吉凶学说与建筑学融合,演化出宫殿、城镇、家宅、陵墓的选址布局法,形成堪舆学(风水学),至今盛行中华文化圈。

术数

易学八卦系统本质是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抽提,因上古思维水平限,初用于占筮,带朴素信仰色彩。西汉象数学兴起使易学披神秘外衣,生《易纬》等谶纬之作,衍多种术数,为中国术数起源,相术等延续至今。

关联概念太极

太极”是易学基本概念,首见《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通过阴阳符号组合成八卦象征万物本质与变化规律,是以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预测事物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目的劝善戒恶趋吉避凶。

太极本身涉中国古代世界起源探讨,有学者视为宇宙浑然元气,有释为世界根本规律。

两仪

两仪即阴阳,中国哲学重要概念,构成八卦基本形式与内涵。

直观体现太极图阴阳鱼。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学定下的哲学最高原则。阴阳指天地化生万物二气,哲学上为宇宙贯通万物基本对立统一面。延伸概念有奇偶、刚柔、不变与变等。

四象

四象指太阳少阳病太阴、少阴。八卦以四象为基础每象加一阴或一阳生成。

太阳又称老阳,太阴又称老阴。太阳阳气顶峰阴气始蕴;太阴阴气顶峰阳气始蕴;少阳阳气渐增中间态;少阴阴气渐增中间态。

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机领域数制,用0和1表示数,基数2,逢二进一借一当二,18世纪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发现。

莱布尼茨通过友人布维知《周易风水》,认为阴阳八卦与二进制契合,断二进制为世界最完美逻辑语言。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基本方式。初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物质,经春秋战国至汉发展,在相生相克基础附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说,形成完整五行系统模型。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属性分金木水火土五类。易学中五行学说为整体观,结合阴阳学说描述事物运动形式与转化关系,解释万物形成与相互关系。五行学说汉朝融入易学体系。

九宫

九宫八卦指:坎一宫、坤二宫、震三宫、巽四宫、中五宫、乾六宫、兑七宫、艮八宫、离九宫。九宫井字形三三排列,纵横斜三宫数和皆十五。

清朝学者胡渭学说,九宫与八卦原不相涉,各产自中华民族不同地域文化。随文化交流深入,特别汉统一后,区域文化融合形成统一于《周易》八卦体系的新文化,如九宫八卦,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

卦序歌

六十四卦排列方式,《序卦传》有解释。卦序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启发性强。始于《乾》《坤》,终于《既济卦》《未济卦》。为便记忆,朱熹周易本义》编《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社会文化居住聚集地

诸葛八卦村,位浙江省兰溪市诸葛亮后裔迁居地,古称高隆村。村落布局九宫八卦,存明清建筑。

钓源古村,位江西省吉安市,八卦造型古村落,北宋欧阳修同宗后裔聚居地,体现中国堪舆学(风水学)建筑风格。

呈坎古村落,位安徽省黄山市,古称龙溪。建东汉末年,按《周易风水》“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理念布局,河水S型穿村,对应罗盘阴阳鱼,宋朱熹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今呈坎东汉原貌,存宋元明清建筑。

蚬岗古村落,位广东省高要。四面环水依岗建,蚬状得名“蚬岗”。又称蚬岗八卦村,实由三村构成,明始建村。按八卦布局,岗顶为八卦中心。宗族文化与八卦融合,多祠布局入八卦,誉“八卦十六祠”。

民俗活动

九曲黄河灯阵,黄河流域最盛大庆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灯阵取黄河九曲说,亦有源道家阴阳八卦阵图说。黄河上游流传千年,是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传统民俗。

栖霞八卦鼓舞,主要流传山东省栖霞与福山区交界庙后镇一带,源元朝。常男女对舞,舞队八男八女,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伏羲(生卒不详),亦称“包栖”“疱牺”“伏戏”。人类始祖,传八卦创始人。《易·系辞》:“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周文王(生卒不详),姬姓名昌,商朝晚期周部落杰出首领,传后天八卦、六十四卦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鲁国昌平乡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创始人,传《易传》始作者,推动《周易》由术到学主要人物。

王弼(226-249),曹魏哲学家,魏晋玄学易学主要代表,少好儒道,注《老》释《易》,强调释《易》重义理轻象数,著《周易注》。

李鼎祚(生卒不详),唐代重要易学家。为纠时人空谈玄理撰《周易集解》,为后世保留大量汉易象数成果。李鼎重易象数,客观强调《易》卜筮性质功用。

孔颖达(574-648),唐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出身普通官僚家庭,幼聪敏好学,释经义常借修辞观点分析,"重言"修辞即其一,著《周易正义》。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易学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研儒,继承发展"二程"理气关系学说,在八大书院讲学著书,著《周易本义》。

相关文物

帛书易。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藏湖南省博物院。帛书易是迄今最古完整《易》本,全书手抄,六十四卦卦序、卦辞、爻辞与传世本差异大。卦名、卦辞、爻辞多用异体别字,阴爻写“八”。

王家台秦简《归藏》。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王家台15号秦公一号大墓出土大批秦朝易类竹简,藏荆州博物馆。其中《归藏》简394支4000余字,文字形体最古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抄本,由卦画、卦名、卜筮解说三部分组成,每卦卦画皆由—、∧组成,为六画别卦。《归藏》70组卦画,重复不计有54卦画。卦名下卦辞等内容与马国翰《归藏》辑本等古书符。学界倾向王家台秦简意味《归藏文言文再现。

民间水书先生捐赠《连山》。2004年贵州荔波县抢救民间水书时征集五册手抄古水书,后藏贵州省民族图书馆。捐赠者三都水族自治县民间水书先生谢海潮,称此书为《连山易》,家民国时期抄写。消息引强烈反响,阳国胜等学者研究认可谢说,亦有学者持谨慎态度。

八卦生肖纹铜镜。出土武功县武功镇报本塔,藏武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镜背饰十二生肖八卦纹,半球钮。八卦镜指周文王八卦镜亦称太极八卦镜,中国一直为风水吉祥物。传用于照煞、驱邪、镇宅、除病、藏风聚气。用凹镜照人邪气不侵,人不易病。另有统摄巩固人体精气神作用。

相关著作

《易经》,《易》有三种: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归藏》已佚,《周易》唯传后世,故《易经》通常指《周易》。关于《周易》,一說依循周文王主编《易》著述,一說周代有关《周易》学说汇总,《周易》成书约西周时期。

易传》,是解说发挥《易经》的文集,学说本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汉起称“十翼”。《系辞》是今本《易传》第4种,总论《易经》大义,是7种中思想水平较高作品。

《周易注》,魏晋王弼著。此书是魏晋玄学代表作,易学史名著。跳汉象数解易窠臼,开后世义理解易先河。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著。此书为研唐以前易学根基,是汉象数之学必读书。

《周易正义》又名《周易注疏》,唐孔颖达著。此书是唐代科举标准用书,长期立学官,是易学史除《经》《传》外重要典籍。

周易本极义》,南宋朱熹著。是易学史继王弼注、孔颖达疏后第三座里程碑,明清科举奉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

《周易尚氏学》,近代学者尚秉和著。作者继承象数学传统,是对《周易》包括《易纪》全文注释。

《周易大传今注》,现代学者高亨著

标签: 中华卦象 周易八卦中华基石详解 周易八卦中华基石图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