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狮子山,原本是香港九龙的一处地标,如今这个名词多了新的含义,成为本土创科产业发展的指代。
近期,全球首款基于RISC-V架构的数据中心管理芯片“狮子山芯”在香港发布。这款芯片来自赛昉科技,由恒基地产主席李家杰成立的家族办公室及港府全资拥有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港投公司”)投资,首次实现了RISC-V在数据中心领域的规模化商业落地。
“该芯片已获客户订单,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正式量产。”在11月24日-25日举办的2025 RISC-V产业发展大会暨RDSA国际论坛间隙,赛昉科技创始人兼CEO徐滔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AI服务器、边缘计算与智慧能源等都是下游应用场景,接下来会推动芯片在香港的应用落地,包括部署到本地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运维会是最大的场景,云服务商、运营商都有需求。其次是边缘计算,这个市场现在规模还不大,但是具备潜力,因为边缘计算服务器是分散布置的,需要对应产品进行集中管理。此外,工业控制也是我们正在拓展的领域。”徐滔说。
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是2010年诞生的开源指令集芯片架构,与x86、ARM架构并驾齐驱,有望成为全球下一代重要芯片指令集架构。由于具备开源、可扩展性等特性,RISC-V成为发展芯片产业换道超车的机会。

“港府方面近年来集中精力要搞创科,但是从哪里搞起?RISC-V就是一个机会,因为它相对平权,哪怕没有产业基础,或者落后一点也有机会赶得上。加上这是一种轻资产,也适合落地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另外,香港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徐滔分析指。
今年3月,港投公司宣布对赛昉科技进行战略投资,希望以此作为杠杆推进香港RISC-V产业发展,包括整合芯片设计、系统开发与应用场景资源。此前,这家公司已加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RISC-V工作委员会,成为正式会员。
“狮子山芯”是这一战略投资的成果之一。港投公司方面表示,这是首颗由香港创业家主导研发的RISC-V芯片,可填补国家在自主可控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环节。
参与“狮子山芯”开发的超聚变亦成为其首个客户。徐滔透露,公司跟超聚变合作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推动芯片应用。赛昉科技有望通过“狮子山芯”占据可观市场份额,并逐步拓展至连接、存储、网络等领域。
人工智能浪潮带来了对算力需求的激增,数据中心管理芯片作为支撑大规模算力集群稳定运行的底层基石,其市场空间巨大。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管理芯片年出货量约1600万颗,预计在2030年增长至3000万至4000万颗。
11月24日,RISC-V工委会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演讲中指出,开源RISC-V具有简洁、灵活、开放、低功耗、模块化和可扩展等特点,能够快速响应AI应用的特殊需求,RISC-V在AI芯片领域的核心角色将进一步增强。会上披露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将突破162亿颗,年复合增长率超40%。
事实上,数据中心管理这一领域长期由国际厂商主导,这一局面正被逐步打破。在11月24日中移芯升、奕斯伟计算联合主办的“RISC-V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分论坛上,赛昉科技副总裁周杰提及,公司目前正在研发首颗国产自主可控基于RISC-V的全功能BMC芯片“JH-B100”,该芯片已完成与多家服务器平台的适配,即将进入规模化商用。“JH-B100”在启动速度、国密支持与多节点管理等方面对标国际主流产品,可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提供底层支撑。
“随着数据中心越建越多,承载的任务增加,对管理的需求也上升。以前这个领域被海外公司垄断,但现在国产芯片也能提供这类产品。”徐滔表示,数据中心管理芯片主要从几方面保障数据中心的正常运作,首先是安全性;第二是保持日常运维,涉及软件升级、更换、宕机处理等,可能需要同时对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控制器进行远程管理;第三是运用AI检测数据中心健康状况,也就是提前干预,防止数据丢失等情况发生。
“可以把这款芯片理解为数据中心的物业管理,负责大楼的系统安防、能耗调度与运维管理,芯片搭载了赛昉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RISC-V内核与一致性片上网络(NoC)。”徐滔提到,公司也与英特尔达成技术协作,“狮子山芯”已在英特尔客户参考系统中完成平台管理功能验证。
在应用落地层面,赛昉科技此前也跟中国移动香港、香港中华煤气合作推动“港华芯”在港应用,出货已经超过600万片。这款芯片已被应用于香港市民家庭中的智能煤气表,可提高煤气表抄读效率及数据安全,如一旦泄漏煤气可从异常数据进行侦测。
香港在芯片制造领域并非传统强区,但近年来在顶层设计战略布局下,正在寻求突破。港府于2024 年成立了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以研究和开发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并设立两条第三代半导体中试生产线,分别聚焦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材料,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通线并开始运作。
受限于成本、环境等因素,生态聚集更多是政府背景的耐心资本在推动。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与绿色科技是港投公司自成立以来聚焦的三大赛道。截至2025年10月底,公司已投资超过150个项目,当中2家企业已在香港上市,另有10余家企业已在今年递交香港上市申请。目前,每1港元的港投公司投资,已撬动市场超过6港元的长期资金。
“港投公司除了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多是一个生态共建者,会从学校开始抓科技领域的普及,例如合作伙伴举办了发布会,港投公司就会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对创科的兴趣。此外,港投公司也会推动所投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在政府方面进行支持。”徐滔表示。
除了“港版淡马锡”,港府层面也出台了“创新及科技基金”鼓励创业。今年6月,香港创新科技署公布了第二批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超过10亿港元。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统教授俞捷创立的高武半导体就是受资助项目之一。这家公司专注于高端节能半导体芯粒设计研发,用于数据中心互联(DCI)的高速光通信和6G网络卫星通信。
俞捷向界面新闻表示,医疗是香港RISC-V落地的方向之一,“香港老龄化程度高,老人们需要定期采集健康数据。在RISC-V生态下,可以运用更多传感器采集数据,同时注重保密性。医管局现在就有对应机制。”
和公司展开产学研合作是香港转化科研成果的另一路径,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就跟来自广州的隼瞻科技有相应合作。隼瞻科技创始人兼CEO曾轶告诉界面新闻,在高校合作方面已有经验,去年已跟上海某高校达成合作,其团队在通信领域加密算法上有研究成果产出,但是没有转化渠道。后来,隼瞻科技建议其做成一套指令集,以匹配DSA的场景,再由公司进行DSA产品的推广。
隼瞻科技主营业务包括面向DSA的RISC-V专用处理器解决方案。“在RISC-V乃至AI行业,还有很多底层工作要覆盖。例如声音领域,声纹识别、同声传译、声音降噪等,除了需要强有力的RISC-V CPU,还需要音频库的移植,这个工作量很大,也不是商业化公司能覆盖的,我们正跟港澳高校联动,探讨这方面的合作。”曾轶指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