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也可以“轻”,小开本成图书出版新趋势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1

在不断变革出新的图书市场,一手掌握的小开本图书成为新的出版趋势。无论通勤还是闲暇时,可以随时随地读上几页,适配于读者碎片化时间阅读、轻松阅读的需求。2025年7月和10月,搬进新址不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连续推出两辑“人文经典文库”。轻量化,成为这两套书最突出的特点。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何在?名著与“轻阅读”趋势是否有融合的可能?大部头的著作如何能够更好地抵达读者,在近日举办的一场“‘经典’与‘当下’的对话”分享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文铮,青年作家张天翼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了分享。

经典也可以“轻”,小开本成图书出版新趋势-第1张图片-

“人文经典文库”

何为经典?康震认为,“当我们遇到困扰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得到精神上抚慰的时候,当我们非常渴望一种方法论、一种价值观再次给我们给予提升的时候反复去阅读的作品,就是经典。”经典即便过去了千百年,依然像产生之初那样的新鲜,富有活力,以及保持固有的深刻。

文铮认为,经典不是标准,而是感受。经典中,一定包含着多元的解读空间,让所有阅读的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自己独特的体验。

文铮以《红楼梦》为例谈道,18世纪时,几乎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就在评价注解《红楼梦》。到了20世纪初,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把叔本华的哲学引进来,引入了悲剧美学;鲁迅一度将它当作投枪、匕首;张爱玲又从女性抗争的角度进行解读。“至于现在,有的企业家可能在《红楼梦》里看出一个企业该怎么经营,如果是一个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从里面可以看出关于非物质文化的东西。一部经典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是经典作品持久生命力所在。

对于当下人们阅读经典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越来越浅的现象,康震建议,一个人一辈子不需要读很多很多书,但是要读透一本书,“我记得贾平凹曾经出版过一本文学对话录,书名就叫作《穿过云层都是阳光》,我们一生能读透一本书,穿过它获得某种真理,就可以了。”

阅读西方经典,就不得不谈到译者和译本的问题,文铮认为,译本当下处于“旧标准已破,新标准未立”的过渡期。他建议读者要认准著名的译者,比如朱生豪、傅雷,并提出一个有趣的评判标准:“如果你读书时总注意到译者,证明这个译本没有很完美,但如果读了书以后,你忘掉了这个译者,只评价这本书的好坏,那就证明这个译者成功了。”

文铮以《尤利西斯》的金隄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合译本为例,说明不同译本风格迥异,“仿佛不是同一个乔伊斯在说话”。他同时推崇田德望译《神曲》的散文体版本,指出其注释的学术含量“远超原文数十倍”,虽非诗体却仍显经典价值。

经典也可以“轻”,小开本成图书出版新趋势-第2张图片-

“人文经典文库”

李洱认为,经典是“对人类基本问题发言”,并在艺术上有所探索的作品。张天翼则以《安娜·卡列尼娜》为范本,揭示经典文学“忠实于复杂”的本质。她讽刺短视频时代用非常简单的标签简化人性的现象,指出《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作品的伟大正在于还原了生活与人性的真实灰度。

关于文库本这种出版品类,李洱认为,在视听文化席卷的当下,小开本经典是对阅读的挽救。张天翼则幽默地将文库本称为对抗手机的利器,因其便携性能做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她认为,文库本把读经典的任务分解,让每一步更轻松,帮助我们重建阅读的精神肌肉。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