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

王者之魏 vo快游大全 1

从福州大漆的温润光泽到花丝镶嵌的精雕细琢,中国工艺美术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匠人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材美工巧”的深厚传统。然而当下,这些古老技艺正面临双重考验:一面是传统工艺人才培养不足、部分复杂技法传承受限的困境,一面是年轻消费群体文化需求升级与优质文创供给不足的矛盾。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1张图片-

近日,第四届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以“全球化语境中当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核心主题,聚焦产业变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来自全国的工艺美术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当代工艺美术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探讨。

创新转化路径:提取传统基因,拥抱数字时代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指出,工艺美术产品本就涵盖“玩、用、赏、藏”四个层次,其中“藏”具金融属性,“玩”为小众把玩需求,而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应聚焦“赏”与“用”,精准对接中产阶层及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未来最主要的消费大军是80后、90后、00后乃至10后,他们的需求摆在那里,但我们的有效供给还不够。”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2张图片-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

才大颖强调,工艺美术产业需向“艺术生活化”转型,打造两类核心品牌:“用”层面对标Coach等轻奢品牌,“赏”层面对标LV等重奢品牌,且定位要更高,“工艺美术作品不可能一款东西卖一亿件,能满足1000个人的需求就是非常好的产品。” 他认为,产业应坚持小众化、多款式的发展逻辑,如同牛仔裤的个性化设计,通过限量生产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而非陷入当前大量文创产品仅作为伴手礼、旅游纪念品的浅层供给困境。“未来消费者会从文创产品往上走,对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和产业化品牌产生更多价值共鸣。”

面对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难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核心在于“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才大颖提出,“我们要把蕴藏在过去器物中的中华优秀传统基因提炼出来,不是复刻,而是进行当代表达和提炼,通过当代再设计这个桥梁,让文明延续。”他强调,“艺术当随时代,手艺当领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审美,工艺美术作为文化载体,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源泉,兼具精神引领力与国际影响力。

针对AI、3D打印等数字技术的冲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直言,“新技术会淘汰大多数一般的、同质化的创作,但真正有创造性的本领是AI没有的。” 他认为,关键在于激发设计者的独创性,“我们想做的东西,应该是别人没做过、做不好、做不了的,这样就不会被取代。”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3张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间则补充,全球化为传统工艺发展提供了机遇,“它让我们能更理性地辨析传统文化的优劣,继承好的东西。”同时他也提醒,文创发展需避免符号化拼接,“要从设计角度切入,重新进行造物改造,让产品真正有用、长期能用,而不是单纯的感情转化。”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4张图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杭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小茉指出,工艺美术曾陷入“过度艺术化、博物馆化、昂贵化”的误区,导致与日常生活脱离,“创作其实都来自当下,来自生活带来的激发。” 她强调,手工艺与工业并非对立关系,在信息时代,手工艺作为人与人造物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其心手脑协同的训练价值不仅适用于艺术专业,更能拓展到多个领域,“反而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夏燕靖则通过苏州吴罗、南通蓝印花布等案例,提出传统手工艺转型需搭建产业集群平台、推动跨界融合、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善用数字化技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则以福州漆艺的成功转型为例,强调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关键在于打开观念边界。“当代转化重要的是有当代日常使用的语境,有了当代日常使用场景,转型的动力和创造力就有了。福州漆艺就借助寺庙造像、茶文化用品等当代使用场景,实现了转型。”

他举例,他们曾采访的一位做漆艺品牌的年轻企业家一直在拓展漆工艺的应用空间,用木和漆做茶室地面,把碎蛋壳拼在漆桌台面上,既有创新性,又有装饰性,还吸引了上海一家潮牌店定制碎蛋壳漆桌,“你会发现,潮牌等新商业业态并不拒绝传统工艺,反而觉得传统工艺能给他们提供更有个性的背景设定。对于潮流文化来讲,重要的是彰显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工业化产品里很难实现,传统工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

由此,方晓风相信,“工艺本身没有边界,应用也特别开放,真正有边界的是我们的观念,打开观念就能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打通产教融合闭环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唐廷强认为,持续举办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学、电影等领域都有成熟的评论体系,而工艺美术领域长期缺失,批评论坛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他表示,论坛就像一个“杠杆”,撬动了行业、产业与院校的联动,“推动院校关注行业动态,促使行业重视学术建设与创新,帮助行业去伪存真。”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5张图片-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唐廷强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高校的“人才蓄水池”作用至关重要。唐廷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区域承载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一半以上的体量,上海工艺美院已为长三角及全国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人才。他提出,高校人才培养需抓牢三点,“一是坚持办学特点,毫不动摇培养设计、技术、营销等多类型工艺美术人才;二是要有前瞻性,将数字化应用、信息时代变革等新要素纳入培养体系;三是深化产教融合,老师要深入行业,与产业联手培养人才。”

方晓风提出应清晰划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边界,理顺校企合作的转化链条,“所有学科都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建立在基础研究成果之上,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多取决于企业的主观诉求——他们到底想得到什么。”他直言,当前不少校企合作成效有限,根源在于企业对合作本质的误解,“很多企业把院校当成廉价劳动力,这是一种错位。”

AI会取代手艺人吗?工艺美术如何走进年轻一代-第6张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

在他看来,校企双方应明确各自优势:院校擅长研究能力、文化把握、政策理解,企业则具备资金、市场与渠道优势。院校的研究成果往往无法直接落地,需要企业研发部门承接转化,这一中间环节至关重要,“双方立场、压力和紧迫感都不同,院校可能提出理想化、学理层面纯粹的方案,到企业还得结合实际做调整。”

方晓风以自身设计家具的经历举例,“我画好设计图交给厂家后,工程师要重新梳理,我侧重形式效果,他们要考虑结构、用料、五金件搭配这些细节,我很难完全掌握。我给出大框架,他们完善落实,最后做出符合要求的家具,双方都觉得有价值。”这一案例说明,校企合作需摒弃“直接对接”的简单思维,通过优势互补与成果转化,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

本届论坛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