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新型储能的系统性规划、价格机制、安全挑战等话题成为论坛焦点。
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孟庆强在特邀报告中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国网经营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7624.3万千瓦/1.81亿千瓦时,华北、西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分别占全国29.7%、25.7%。上半年,国网经营区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564小时,同比增加105小时。新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规模逐步增加,近三成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以参与调峰市场为主。新型储能在电力保供及新型储能消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同时提出,新型储能建设多以保障新能源利用率为目标,规划建设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储能与新能源、储能与其他灵活调节资源需要统筹规划、独立储能建设布局有待科学引导。新型储能应用价值尚未充分发掘,独立储能目前只参与了日前市场,实时现货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范围受限。此外,当前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单一,补偿力度偏低,无法全面反映储能的快速调频、爬坡、容量、惯量、黑启动等多重价值。国家尚未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储能缺乏长期、稳定的市场化收益。国家政策提出将电网替代性储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但尚未出台可操作的政策。
孟庆强强调,面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安全挑战和灵活性调节需求,迫切需要大容量、长时、高安全可靠性储能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新能源大基地送出、局部电网供电保障、特高压线路输送能力提升等应用场景,对储能提出了暂态电压支撑、惯量供给、故障穿越等一系列的安全保障相关技术性能要求,但行业安全标准与管理仍需完善。
孟庆强表示,实现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界、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重点从规划建设、安全管理、政策机制、技术攻关等方面共同推进。加强新型储能统筹规划,合理疏导新型储能的成本,强化新型储能的安全管理,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的攻关。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绍武在特邀报告中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必需的战略性技术,面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储能产业链高度专业化,细分程度超过了高压直流输电,产业基础自主可控,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他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储能的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需求规模和建设布局缺乏科学的引导,与电力系统多维度的需求融合有待加强。当前,对新型电力系统特性规律、系统调节能力需求、新型储能需求的认知深度滞后于新能源迅猛发展的形势。同样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投资回报挑战,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缺失,不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质量升级挑战。储能安全不是单纯的消防安全,而是贯穿本体安全、过程安全、消防安全、涉网安全各环节,需要全链条强化安全性,对新的技术规则、新的技术认知要尽快标准化,有一部分要形成强制性标准。目前国内市场内卷式竞争比较严重,低价中标、过度竞争的现象频发,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高质量标准的供给不足需要特别关注。
王绍武总结道,新型储能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供需协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质量升级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行动,从源头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大电网的作用,工程拉动、需求引领、平台支撑、电力市场驱动“四轮驱动”,可以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新能源高渗透场景下,新型储能可以提供几十到百毫秒级的快速调节能力,未来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需要加快研究布局。 实践证明,电力市场是激活新型储能价值的有效途径,可以驱动新型储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演进,引导补足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缺口。
本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论坛汇聚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就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行业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30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分论坛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题,共同探讨通过技术创新、产融协同与跨域合作推进储能全球化,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