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钙钛矿目前不太稳定,和晶硅的配置不是很完美,未来五年需要去解决稳定性问题,才能够量产,当然也有可能永远解决不了。”
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直言钙钛矿产业化整体应用速度较慢。
作为光电领域的新材料,钙钛矿备受业内关注。相对于主流的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高,单结理论效率超过30%,且具有产业链更短等优势。最初尝试钙钛矿的多是些做单结的初创企业,随着晶硅电池效率逼近极限,越来越多光伏龙头开始前瞻性布局这一技术领域,并选择晶硅与钙钛矿叠层方向拓展。
次日,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马丁·格林的观点。
“单结的钙钛矿与目前晶硅相比竞争力是不够的,钙钛矿一定要走晶硅赋能路线,钙钛矿的稳定性问题仍比较堪忧。”沈文忠认为,其稳定性要提高至晶硅相似程度,可能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五年内相关产能可能很少,更谈不到GW级。

两位专家对钙钛矿商业化“遥遥无期”的表述,使得业内开始重新思考这种理论上颇具前景的电池材料和技术。
11月19日,首届光伏CTO峰会暨技术创新大会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举办,七家光伏行业龙头企业CTO现身讨论热门技术发展情况,表达了对钙钛矿技术的观点。
天合光能(688599.SH)副总裁、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奕峰表示,天合光能从2014年开始做钙钛矿,彼时他也曾将信将疑。钙钛矿技术的效率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但是材料从实验室拿出来放空气中,肉眼可见的变色,寿命可能只有几秒,“这种材料怕水、怕氧气,最初也很怕光。”
钙钛矿叠层电池的高效率毋庸置疑。陈奕峰指出,叠层电池的效率每年可以提升1%,是晶体硅的两倍,但是两个月内可能就衰减20%。
“辩证来看,钙钛矿叠层电池肯定是未来方向,但目前可靠性很差。”陈奕峰提醒业内,要抱着谨慎的态度,同时怀抱希望去解决问题。
目前,天合光能在钙钛矿叠层技术方面发展较快。今年6月,该公司叠层组件功率提升至841 W,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隆基绿能(601012.SH)中央研究院研究一院院长童洪波则指出,钙钛矿有更好的抗弯曲性,所以在考虑开拓商品级的应用可能性。“未必现在就需要和晶硅进行可靠性或替代关系的思考,更多应是其他差异化场景的思考,这可能会帮助我们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
童洪波称,目前钙钛矿技术未有百兆瓦级、GW级的成熟装备和量产工艺,未来将从这些维度去做研发和评估工作。
在华晟新能源首席科学家王文静看来,一个技术要想产业化,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实验室的工艺定型,第二是产业化设备开发,第三是良率、成产业化效率的提升,第四是产品可靠性问题,以及成本问题。钙钛矿技术还有很多不能定型的东西,产业化很远。
“马丁·格林的建议非常中肯,钙钛矿的伙伴们要持续保持热情,但同时要保持冷静。晶硅领域的建议虽然严格,但是可靠度、稳定性,绝对是进入商业化产品化的硬指标。”正泰新能CTO徐伟智称。
徐伟智建议,钙钛矿不管是单结还是叠层,需要积累户外实证数据,走出实验室,要有组件的应用思维。另外,验证可靠度的标准、预测结构跟材料稳定性的方法要增加。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今年以来,极电光能、协鑫光电等多条准GW级钙钛矿产线投入量产,钙钛矿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预计2030年全球钙钛矿组件出货量或达20 GW左右,市场空间约200亿元。
除了钙钛矿技术,光伏行业对于主流TOPCon、BC、异质结技术的讨论也未停止。
界面新闻注意到,此前头部企业在宣传上更偏向强调不同技术的对立性,习惯以“一种技术打天下”。如今,头部企业普遍认为,技术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他们均对各主流技术均有技术储备,只是现阶段选择的主要量产技术有所差异。
一道新能CTO宋登元在圆桌对话上指出,目前是光伏技术路线最丰富的时期。未来,除了每种技术路线的迭代发展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技术和应用场景相结合。
对于未来不同路线的占比,宋登元预测,两年内大概率TOPCon仍占据80%市场,BC和异质结加起来市占率约20%。其中,BC技术在隆基等企业的推动下,占比会更高些,2027年预计市占率约13%,传统PERC技术市占率还有2%左右,异质结不到7%。
童洪波则认为,BC技术的占比会提升至超过20%,异质结接近10%,TOPCon约70%,通威股份光伏CTO邢国强、王文静、陈奕峰基本认同这种占比。
晶澳科技(002459.SZ)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中心总裁欧阳子是与会嘉宾中,最不看好异质结技术发展的人。他认为,未来两年TOPCon和BC占比分别为70%和30%,异质结为0%。
在上述目前三种主流技术中,相对于TOPCon和BC,异质结发展速度较慢,这主要受制于产能规模、成本等问题。
TOPCon技术有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等龙头作为领头羊,BC技术有隆基绿能、爱旭股份(600732.SH)的极力推进,但目前基本没有头部电池组件商选择重点押注异质结。
作为异质结技术主要布局企业之一,华晟新能源仍然看好该技术。该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文静在圆桌讨论中指出,当下异质结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纯铜化,这涉及成本下降问题。
“这是华晟和很多企业在努力的方向。”王文静同时指出,当前异质结产业链配套和整体研发实力不太强,在提效、设备精细化等很多方向还需要产业链配合,“组件层面,在负间距、光转胶膜等创新方向,异质结确实相对TOPCon技术是落后的。”
徐伟智呼吁业界,对异质结技术多一些包容。他认为,东方日升(300118.SZ)和华晟新能源在异质结技术产业化上比较艰困,但不代表异质结不好,其仍看好这种技术两年后的发展。
此外,界面新闻注意到,此次光储大会上,还多了谈论核聚变的声音。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CTO峰会的致辞中提及,如果人造太阳建成,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发电,可能对光伏前途造成影响。
“我们希望它发生,因为技术有突破,但又担心它发生,因为我们被革命了以后,大家都要改行。”刘汉元说。不过他也认为,目前商业发电的聚变堆还是“有点悬”。
马丁·格林也对界面新闻等媒体指出,虽然核聚变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仍然存在一些辐射问题,长期看,核聚变达到商业化还需很长时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