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观察|让创新要素在场景中聚变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1

1939年8月,西拉德与爱因斯坦写信警告罗斯福:德国正在开发原子弹,人类可能面临核武威胁。这封改变历史的信件,为1942年“曼哈顿工程”启动埋下伏笔——战争危机将“阻止纳粹核垄断”的目标,升级为人类首次核技术规模化突破的宏大场景。

在这场关于核裂变的竞赛中,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天量的创新要素,被同时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酝酿一场空前激烈的聚变:20亿美元的举国投入;13万科研大军(含数十位诺奖得主)携手攻克理论瓶颈;费米团队以急迫的时间建成首座可控链式反应堆,为研发提供关键实验数据;对三种不同的铀分离技术,同步进行饱和式研发......

最终,阿拉莫戈多沙漠深处的巨响,将人类推入“核威慑与核均势”的十字路口,也证明了创新要素在极端场景中令人惊叹的聚变之力。

场景之于创新,就像一个神奇的能量场,把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集合在同一个场域内,由应用目标催动,碰撞激荡、融合聚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作用下,一旦擦出火星,就能点燃创新应用的小宇宙。

一、国家队出手,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率瓶颈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场景培育和开放作出系统部署。《意见》将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政策抓手,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场景创新已成为连接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关键纽带。预计到2025年年底,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有望达到4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国智算总规模达78万PFlops,位居世界第二,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61.5%,显示出强劲的技术创新实力。

然而,从科技成果转化率来比较,当前我国只有35%左右,仅仅是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大量前沿技术因缺乏应用场景而被束之高阁,形成“研发与产业两张皮”的结构性矛盾。

场景作为“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被寄予厚望。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创新范式从线性研发向场景驱动的系统性变革。传统技术转化模式经常存在研发与需求脱节,而政策构建的“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闭环路径,通过5大类22个领域应用场景的“综合试验田”,反向牵引技术迭代与要素集聚。例如,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可以在场景中完成技术验证、标准制定、伦理调适的整体突破,实现从“样品”到“商品”的关键一跃。

这种以终为始的创新范式,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产业化的战略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开辟向上通道。

二、需求决定论,场景清单也是愿景清单

《意见》提出“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领域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扩大生产场景、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供给”,并明确要“充分发挥场景政策工具作用,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

可以说,设计场景就是在设计未来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举两个熟悉的例子。

移动支付的场景革命,始于现金交易的效率瓶颈。随着二维码技术落地,支付宝、微信支付以“扫码即付”突破线下支付壁垒,完成从0到1的关键一跃。此后场景快速从核心消费向全场景渗透,从商超零售、餐饮出行,延伸至政务缴费、医疗挂号、跨境支付等领域。这场革命重构了支付链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与时间成本,推动小微商户数字化转型,更重塑了大众消费习惯与生活节奏。无现金社会加速到来,移动支付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

今年火爆出圈的“苏超”,也堪称现象级的消费场景,它以“城市德比”破局,用亲民门票绑定文旅优惠,串联起餐饮、周边消费,成功激活消费链路。再向全域多维延伸,450余个“第二现场”覆盖商圈夜市,文创衍生品与非遗跨界,形成“观赛+出游”的消费闭环,更带动了体育培训、装备销售的热潮。这场“苏超联赛+苏新消费”的场景变革,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重塑了城市周末消费模式,成为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新引擎。

《意见》明确的5大类22个领域应用场景,体现了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的发展要求,透过场景清单,或许就能提前读懂“十五五”乃至2035年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美好愿景。

未来,AI或将重塑教育模式。自适应学习系统贯穿K12至终身教育,精准匹配学习节奏与需求。数字人助教实现7×24小时答疑与情感陪伴,教师转向教学设计与价值引导。沉浸式实训、跨学科知识图谱打破场景与学科壁垒,优质资源通过6G网络触达所有偏远地区,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无远弗届。

远程诊疗将实现全域渗透与人机深度融合。6G+AI支撑实时高清会诊,可穿戴设备和脑机接口实现慢病数据动态监测与预警,彻底打破时空局限性。场景从常见病复诊延伸至急诊指导、多学科联合诊疗、手术远程示教,优质医疗资源直连基层与偏远地区。通过跨机构数据互通与智能辅助诊断,缩短诊疗链路、提升诊断精准度,缓解医疗资源供需失衡。患者无需奔波即可享受优质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同步提升,构建起高效、普惠的新型医疗服务格局。

2035年前,车路云一体化大概率将有效支撑L4+无人驾驶规模化落地。6G+AI实现车、路、云无感协同,传感网彻底消除盲区,自适应网络随时优化决策。场景覆盖Robotaxi通勤、干线无人货运、城市智能调度,实现跨区域无感通行。交通效率倍增,事故率大幅下降,催生出行服务、物流科技等新业态,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

人形机器人、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智慧城市、智能终端......海量的创新应用将在场景模式的驱动下不断涌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意见》中,“智能”一词被反复提及30次之多,是“数字”一词出现频率的近两倍。可以将其视为我国推动经济社会迈向智能时代的愿景图。

三、场景方法论,要素浓度决定创新强度

技术、数据、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生聚合反应,激发出足以冲破应用落地瓶颈的创新强度。

用场景牵引创新,在方法论上可能是力出一孔,可能是单点破局,也可能是赛马机制下的饱和式进攻。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打通“理论—技术—应用”的创新链。如何把诸多创新要素有效集合起来,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意见》提出要“完善场景资源配置规则,健全场景供需对接匹配方式”。

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在线建立集中的场景资源发布对接平台,面向国内外提供场景供需对接匹配服务,将会极大提升创新要素集合效率。

就像华为搭建的非营利网站“黄大年茶思屋”(www.chaspark.com),打破时空与领域壁垒,构建开放共赢的创新聚合平台,免费开放全球科技信息,聚合全球科研人才、前沿技术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让跨院校、跨学科的思想自由碰撞。通过发布技术难题、搭建学术交流通道,网站精准链接产学研,催生跨领域创新场景,加速理论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化,为华为及行业持续输送原始创新灵感。践行了“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核心理念。

中介组织在促进要素集合、优化资源配置中具有独特作用。

《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有关中介组织,提升专业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场景资源高效配置”。

事实上,一些城市已经在场景创新中介组织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通过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场景项目建设实施及落地。

场景中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项目和要素撮合,有专业资质的中介组织完全可以更进一步。

可以借鉴硅谷风行的AIRollup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投资机构帮助AI应用公司收购一批传统小公司,然后用AI技术整合改造它们的传统业务,让它们更精简、更高效、更赚钱,再把改造成功的AI+公司加价卖出。

比如AI客服公司Crescendo在去年收购了客服外包公司PartnerHero,把传统人工客服改造为人机协同方式:90%的常规咨询交给AI处理,复杂问题再由人工客服接手,使利润率达到传统呼叫中心的4倍。

同样的模式嫁接到场景培育上,中介组织将收获更加可观的商业利益,推动它们更加积极地发现场景、设计场景、培育场景,以市场化力量提升场景催化效率。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历史,2025可能被标记为未来场景元年。这场雄心勃勃的场景革命,必将深度重塑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也将深刻改写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范式。而无论技术之光如何变幻,人依旧是所有场景的意义坐标。

(作者陶鹤山为数字经济工作者,从事数字化领域政策规划)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