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2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1张图片-

作者 |  黄泽敏

编辑 |  向现

美容行业," 早 C 晚 A" 是许多人奉行的法则,指的是早上和晚间使用的护肤品,分别含有维 C 和维 A。

有人戏言,打工人有自己的 " 早 C 晚 A":早上靠 Coffee(咖啡)续命,晚上靠 Alcohol(酒精 ) 放松。

咖啡被称为职场 " 续命水 ",而在近日,一款名为 " 电子咖啡手环 " 的产品,吸引了打工人的注意力。

官方宣称,该产品不含咖啡因,无需摄入,能通过电刺激获得清醒效果。

操作也很简单,只需将手环佩戴在手腕内侧,轻轻一按,电极片就会刺激神经,实现 " 一键清醒 "。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2张图片-

电子咖啡手环

11 月 15 日,电商平台显示,相关电子咖啡手环的官方指导价为 899 元。而产品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

翻看评价,有人惊叹于科技的创新,称其为 " 续命神器 "。但也有人表示排斥与质疑,直指其为 " 智商税 "," 打火机的点火器拿来点点得了,两块钱的活要花九百块 "。还有人将其与惩罚性的 " 电击 " 相关联,称其为 " 可穿戴型杨永信 "。

人们不仅质疑其性价比与安全性,也在思考,为何好好睡一觉会变成一种奢望。

01

用 " 电击 " 一键唤醒

从外形上看,这款咖啡手环酷似市面上的普通智能手环,区别在于,其背面设有两片电极片。这是该产品 " 电 " 醒打工人的关键。

技术原理上,产品声称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技术。根据其官方网站 EmeTerm 的介绍,这种技术通过刺激手腕正中神经,以增强大脑血流量,激活兴奋性神经递质,提升额叶含氧血红蛋白并减少褪黑激素分泌,从而提高警觉度。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3张图片-

这并非该品牌首次应用此技术。早在 2022 年进博会,它就展示过一款外形相似的 " 防吐手环 "。两者原理一致,均为微电流刺激手腕正中神经,只是在功能和宣传上,一个 " 治吐 ",一个 " 提神 "。

事实上,这种通过微电流脉冲 " 优化 " 人体反应的尝试早有先例。此前,Pavlok 手环就曾在国外引发广泛关注。

Pavlok 以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伊万 · 巴甫洛夫命名,于 2014 年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其功能定位简单直白:戒除坏习惯。

在产品官方网站上写道,这款手环通过 " 厌恶疗法 ",训练大脑将想要戒除的习惯,与电脉冲带来的不适感建立联系,从而 " 戒掉 " 坏习惯。

举个例子,用户可以手动或关联应用,设定一个想要戒掉的习惯,比如抽烟、咬指甲、赖床等。当自己出现坏习惯时候,给自己手腕电一下,以 " 提醒 " 本人中止行为。电击强度可自行设定,最高可达 450 伏特,甚至可授权亲友远程触发电击。

其创始人自称,曾因严重沉迷社交媒体而效率低下,于是雇佣了一名女性,在他走神时扇他耳光。结果,他的工作效率大增,他因此获得灵感。可以说,Pavlok 便是这个 " 耳光 " 的电子化版本。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4张图片-

Pavlok 手环

这款售价近 200 美元的产品,市场反响两极。有人分享 " 成功 " 经验,更多人则表示,这种体验令人不愉悦,且对其是否形成长期效果存疑。

科技媒体 The Verge 曾测评认为,该产品 " 终究只是令人震惊(shocking)而已 "。报道认为,这种依赖 " 自我惩罚 " 的机制存在根本缺陷:" 你必须选择去电击你自己,这与厌恶疗法的被动性背道而驰。最终,你学会的不是戒除坏习惯,而是学会了无视这个手环。" 尽管该产品宣传售出了数万台,但它始终是一个小众的、充满争议的产品。

如今,国内电商平台上亦不乏类似产品。它们不以 " 惩罚 " 为名,而是打着 " 自律 "" 高效 " 的旗号,如电击闹钟、智能起床神器等,价格从几十到数百元不等。共同点是,它们都通过释放微小电流刺激人体,实现以 " 电 " 唤醒。

02

安全又有效?

当一个产品宣称能用电流调节身体、唤醒人体时,我们必然会关心一个问题:它真的安全吗?

对于同类型产品,早在五个月前,就有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询问其是否等同于 " 电击 "。

" 这不是电击。" 商家予以否认,并解释道,产品 " 通过温和的微电流刺激手腕神经,调节身体信号,就像轻轻‘唤醒’神经来对抗晕车,完全不会有电击的刺痛感,安全又有效 "。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5张图片-

官方宣传海报

在官方宣传和客服回应中," 安全有效 " 还 " 无副作用 " 是他们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

用户的实际体验呈现出巨大差异。

有买家称赞效果立竿见影," 启动的瞬间感觉被人从后边突然轻拍了一下,瞬间清醒。"

但负面反馈同样具体。一天后,该买家追加评论,称佩戴后 " 影响食欲,手脚冰凉 ",甚至出现 " 反胃 " 和 " 过度换气 " 的不良反应。

另有买家形容其体感 " 像蚁咬,长带不适,(有)针刺感 "。还有人称," 用久了会觉得心脏左上方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此类风险讨论并非孤例。Pavlok 手环的早期用户也曾报告皮肤红肿、轻微灼伤等问题。爱尔兰时报曾报道称,电击强度调至 70% 时,使用者不仅感到刺痛,手部还不受控制地抽搐。

国内亦有媒体报道过类似案例。比如 2023 年,有大学生为考研早起,在脚踝处带电击手表,谁知闹钟没把人叫醒,还把腿电破皮了。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6张图片-

电击手表局部烧伤

当时,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周广刚接受陕西科技报采访称,此类产品电流虽低于致死量,一般无生命危险,但 " 长时间被电流刺激会产生热电效应,可能导致局部电烧伤 "。

他还表示,长期频繁接触微弱电流,可能改变人体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电生理过程,或导致头晕、呕吐。

事实上,在医学领域,TENS 技术的主流应用是镇痛,如缓解肌肉酸痛、关节炎等。

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疗法,其刺激位置、脉冲参数和使用时间均会影响效果,且不同参数涉及的镇痛机制也不同。关键在于,作为医疗手段的 TENS,其风险处于严格管控之下。

不少研究表明,TENS 设备的潜在风险包括皮肤刺激、皮疹,以及电流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皮肤过敏者等群体不宜使用。

然而,这些风险在商业语境下被模糊了。

市面上绝大多数依靠微电流 " 唤醒 " 或 " 提醒 " 的手环、闹钟,在法律监管层面并不属于 " 医疗器械 "。有商家客服回应时,就明确表示它属于 " 按摩器械 "," 在按摩器械品类下进行售卖 "。类似产品有的被归类为消费电子产品。

全球主流的监管体系中," 医疗器械 " 审批门槛很高。一款产品需经过漫长、昂贵且严格的临床试验,以证实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而 " 消费电子品 " 或 " 健康设备 " 则不然。尽管它们在工作原理上有相似之处,比如都用微电流刺激人体,但这些对产品的监管则宽松得多。

它们只需符合基本的电子产品安全标准,如不漏电、不爆炸等。至于它们宣称的健康功效,无需经过同等严格的验证。不同厂家的产品参数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不同的使用体感。

在销售中,商家往往强调安全,使用禁忌常未显著标注。这使得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置于潜在的健康风险之中。

03

我们的工作怎么了

从依靠意志 " 悬梁刺股 ",到借助咖啡、茶、功能饮料,人类提升效率、对抗疲倦的工具不断演变。

支撑高强度工作与学习的辅助手段一直存在,并随着时代演进,似乎正成为一种社会 " 刚需 "。

电子咖啡手环试图将电流从 " 惩罚 " 的框架中剥离,赋予其 " 能量 " 与 " 清醒 " 的正面意义。但这一叙事转换,为何恰恰触动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

事实上,这种强烈的排斥感,远不止源于对 " 电击 " 的恐惧。

社交平台上关于电子咖啡手环尖锐的批评,往往来自普通的打工族和学生。有人将其类比为 " 训狗的电击项圈 "。这个类比虽不精确,却准确地捕捉到了问题的核心——它直指一种 " 非人化 " 的倾向。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7张图片-

当 Pavlok 手环电你,或许可以理解为,是你在主动规训那个 " 想偷懒的自我 "。在这种视角下,个体和坏习惯是分离的,电击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 " 向好 " 的自我管教。

但 " 电子咖啡手环 " 的逻辑完全不同。它的往往是为了满足工作这样的外部要求,而去电击那个 " 想休息的自我 "。

尽管产品一再强调自主性,称 " 电击 " 与否由个人选择,想休息时,可以关闭摘下手环,不影响睡眠。

但 " 电击提神 ",早已被解读为 " 为了扛得更久 " 而进行的 " 强制续命 "。手环的手动触发,看似是自主选择,但在内卷的宏观压力下,这种自主更像是一种被迫的主动。

当行为的主动与被动被扭曲结合在一起,它仿佛在向所有普通人传递了一种信号:一个真正拥有休息权利的人累了就可以休息。而一个被变相剥夺了休息权的人,累了只能 " 电自己 ",让自己 " 假装 " 不需要休息。这种强烈的荒诞感和被冒犯感,正是争议的核心。

这也是电子咖啡与普通咖啡的本质区别。

手环“电击续命”,有人已被烧伤-第8张图片-

饮茶、喝咖啡,往往伴随一个短暂的停顿、一次休息,甚至是一种文化享受。它是为了更好工作而进行的中场休息,也包含了品味香醇、享受宁静的过程。

正如所有把 " 早 C 晚 A" 作为生活态度的人心里都清楚,咖啡 " 续命 ",续的是人类作为生活 " 主体 " 的命。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