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打造出海服务窗口。进入2025年以来,上海已在全市16个区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政策所提出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上海的出海服务平台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从出海企业需求出发,构建支持企业出海的综合服务体系还有哪些作为空间?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于2025年10-11月调研上海徐汇、静安和松江三个区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并访谈了3家出海企业和服务机构,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国家级出海服务体系架构初现
2023年后,国内掀起新的“出海潮”。“走出去”金额大大高于“引进来”,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还是对外投资境外企业数、员工数都出现较大幅的稳固增长。
自2024年底开始,中央会议多次提及要“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10月,发布的《指导意见》包括6方面16项具体举措:“优化完善公共平台与服务”“集成创新地方服务”“延伸健全海外服务”“加强经贸合作保障”“拓展提升专业服务”“提升出海企业能力”。这构建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境内到境外,从发展到安全,从政府到市场的出海服务架构。
(1)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共服务
《指导意见》突出了政府在提供企业出海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角色,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如举措第1-3条提出,中央层面应“建设国家层面综合服务平台”,并提供有关出海信息的“优质公共产品”,提升“对外投资备案(核准)”等“综合服务效率”。举措第4-5条提出,地方层面应“打造企业出海获取基础性信息的‘一站式’窗口”,及“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的“出海综合服务港”。
(2)延伸至境外的服务
出海公共服务应延伸至境外,是《指导意见》的又一亮点。举措第6-7条提出,应健全“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并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
(3)海外安全保护
《指导意见》还在“加强经贸合作保障”方面提到了涉及保护中国企业安全的举措(第8-10条),如通过“丰富双边合作机制”等,“营造安全有利环境”“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应对投资贸易争议”。
(4)鼓励出海服务业发展
中企出海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近十年,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已占据一半份额。因此,要为出海企业提供服务,主要还须倚赖市场上的专业服务机构。
第11-13条举措提出,提升法律、财会、咨询、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能力,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标准检验认证、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这一体系,旨在“提升出海企业能力”,包括:“强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加强国际规则、理念衔接”“提升海外经营合规水平”(第14-16条举措)。这三点,正切中了中企出海的关键和薄弱点,也构成了该“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底座。
上海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实践
地方层面的出海公共服务是“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如《指导意见》所建议的包括“出海一站式窗口”、“出海综合服务港”等形态。据媒体报道,上海、浙江、深圳、湖南等地都在近两年陆续开展了一些实践。
上海是国内对外投资最活跃的地区,其企业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存量仅次于广东全省。同时,上海还是全国专业服务业最发达,也是最倚赖于服务业发展的城市。2021年到2024年,服务业占上海GDP比例近8成且逐年升高。在全球城市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排名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五,为中国城市最高。
2023年7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
2024年,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临港新片区,分别成立了两大“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有1800平方米,且“线上+线下”联动,开发有“大虹桥全球投资并购在线项目库”。
临港新片区的“走出去”公共服务实体大厅有2000平方米,已有超过300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提供的政策也颇大手笔。如“走出去”功能型总部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走出去”企业采购相关专业服务,可补贴不超过实际支出费用的50%;金融制度创新,放宽了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
2025年,上海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速,着手打造“1+(3+15)+X”“走出去”服务体系:“1”,建立1套市级层面一体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核心是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线上平台。“3+15”,打造覆盖全市的线下咨询服务点,其中,“3”是指浦东、临港、虹桥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分平台;“15”是指除浦东外的其他15个区,依托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点。“X”,推进建设X个海外服务点,提升现有海外办事处功能,依托市贸促会新设香港、新加坡海外服务点。
3月,浦东新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成立。7月,上海市企业走出去专业服务联盟成立。目前,全市其它15个区均纷纷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窗口。
区级“走出去”服务平台初具特色
徐汇区,2025年3月即已启动“新质服务商计划”,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和本土企业出海。8月,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徐汇)服务点正式挂牌,并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有出海服务专窗。
徐汇还筛选、吸纳了21家“出海”服务联盟(首批)成员,优先为出海企业推荐服务商。为鼓励企业使用出海服务,特别是为减轻出海中小企业负担,对购买区内专业服务商相关服务的,提供30%补贴(不超过30万)。

2025年11月,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内的“出海服务专窗”。本文图片均为 周燕玲 所摄
接下来,徐汇区走出去服务平台还计划围绕出海相关产业、专业、国别,举办系列论坛。针对徐汇区的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谋划人工智能类企业出海专项。
还比如静安区,由于专业服务业聚集、基础好,自2019年就启动了“全球服务商计划”。其103家全球服务商成员单位中,一半以上为外资全球化专业服务机构。近年因随专业服务机构客户需求转移,该计划重心已逐渐聚焦到出海。

2025年11月,静安国际会客厅楼上的出海服务中心。左侧房间即为ODI咨询点。
静安通过新启用的“静安国际会客厅”,提供特色的出海服务功能。例如成立“新出海学院”,通过政府购买培训为企业免费提供“领导力加速”“实训案例”“实地海外考察”三类课程。成立“一站式出海服务中心”,吸纳全球服务商成员、提供服务券补贴等。
同时,还将原来设在政务服务中心的ODI咨询服务平台迁至会客厅七楼,这也是除市发改委及临港、虹桥、浦东外,中心城区外唯一提供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ODI咨询)的点。自2025年4月开设以来,已服务了18家企业(包括外区企业),其中2家已成功申请ODI并获批。
作为一个紧邻长三角其他城市的郊区,松江区的“走出去”服务工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出海服务联盟。该联盟于2025年6月正式成立,自3月筹办起,即已组织沙龙、培训十余场,现有服务联盟企业200多家。
与上海其它区的出海平台不同,该联盟联合了九城(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不仅资源面广、涉及多城市协同整合,且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近来,联盟联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上有颇多推进,如定期制作并发布《中东投资攻略》,10月,松江区领导还带多家企业,赴沙特、阿曼拜访当地官员、财团等。
公共政策的可为空间:防内卷、安全保护、制度性开放
政府政策和服务是中企走出去“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主要部分。当前这一体系工作刚起步,必定是不完美的。从出海企业和基层管理者访谈中,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现,在公共政策和服务方面还须注意几个方面:
(1)在扩展覆盖面同时,应防止地方同级“内卷”。
要搭建出海服务体系、网络,增设服务点位,以便利出海企业咨询,是必要的。但也有部分区政府工作人员担心,在“考核压力”下,各区之间可能“抢夺(企业)资源”,“相互模仿政策”,造成 “同质竞争”。该人士认为,出海服务应“不同于招商引资”,“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应是“全市一盘棋”,“优势互补”,“服务于共同目标”。
这在上海2025年3月的市级走出去服务平台工作部署会中已有关注,并由商务委牵头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后续伴随推动力度加大仍应持续关注。
(2)加强对境外人员和企业的安全保护。
如前述,《指导意见》已在“海外安全保护”方面有所部署。同时,出海企业对此有较大需求。例如一家出海企业主认为,国家对企业在国内是“管理+服务”,到了境外应为“保护+服务”,对海外国人求助的回应应更及时、高效,对境外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保护”的力度应加强,更积极地与其它国家合作打击跨国犯罪集团(特别是以国人为主要犯罪对象的),以更好地匹配中国上升的国际地位。
(3)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制度、政策,便利信息、资金、人员跨境流动。
《指导意见》提出,政府应提供企业出海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除了已有举措,政府在助力企业出海的公共政策上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有不止一家出海服务机构提到,信息网络的开放对出海服务商来说尤为重要。还有出海企业提到ODI申请审批的时限问题,有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提及现有严格的公务出国限制对出海服务带来不便。这都涉及更高层面的制度、政策优化,“有关出海的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