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赴上海推介文化产业,沪湖合作走向“软融合”

王者之魏 闻库 1

从南太湖奔赴黄浦江,湖州以“未来”为名,寻求与上海共创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大合力。

11月19日下午,“湖城有约·沪创未来——2025湖州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现场获悉,“失落星球”探险谷、文化产业(影视)基金、时刻互动短剧等12个重点项目完成落户签约。

湖州赴上海推介文化产业,沪湖合作走向“软融合”-第1张图片-

11月19日下午,2025湖州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本文图片均为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可以发现,本次签约内容切入了非遗创新、短剧、电子竞技、文化出海等赛道。这些项目既聚焦本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紧扣当下市场热点,更着眼于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培育。由此可见,湖州正在系统构建一个“基于现在,定义未来”的文化产业生态。这并非项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产业升维。

此前,在沪苏湖高铁开通前,湖州便发布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打造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金西翼”,这也是湖州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

当前,上海与湖州已在产业、物流、交通、科技等领域深度“牵手”,而此番湖州赴沪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与精准对接的基建、科技等领域不同,两地合作内容转向“软融合”的文化产业,不只是要素对接,更需要价值的认同。

可以说,这一次,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上海与湖州,走得更近了。

沪湖合作走向“软融合”

提起湖州,唐代诗人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江南画卷,定格了这座城市的灵动与诗意;元代诗人戴表元一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道尽了对这片土地的偏爱与眷恋。

这些年,可以自动联想到湖州的代名词越来越多:“两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被贴上“绿色”“生态”“美丽”“乡村旅游”等标签后,湖州的城市辨识度一路攀升。

然而,当生态的标签过于鲜明,也容易让人忽略这座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湖州5000年文明史、2300年建置史,孕育了“世界丝绸之源”的钱山漾遗址,中华“瓷之源”的商周窑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更是陆羽的茶学巨著《茶经》的完成地。王羲之、颜真卿、苏东波、赵孟頫、吴昌硕等书画名家在这里成就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美誉。

地缘相近的上海与湖州,注定缘分源远流长。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菰城”和“申城”共同的“开城鼻祖”。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一大批湖商来到上海开商号、拓市场,开办了上海第一家缫丝厂、第一家现代造纸厂、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建设了上海百乐门、十六铺码头、国际饭店等著名地标,以实干精神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

可以说,这种深植历史的文化认同感,为两座城市的合作注入了与生俱来的默契。特别是2024年年底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将原本2个小时的距离缩短至最快半小时左右,为两地的合作按上了“快进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沪苏湖高铁开通前,湖州市便研究制定《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 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这是湖州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

当前,上海与湖州已在产业、物流、交通、科技等领域深度“牵手”,结出丰硕合作成果。

而此番湖州赴沪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可以说,两地合作正以“文化”为纽带,迈向更深层次的阶段。

不难理解,以科技、产业为代表的合作需要的是精准务实的“硬连接”,而文化交融则倚重润物无声的“软融合”。

当湖州从南太湖奔赴黄浦江,是物理层面的“互联”到触及内核的“共情”,一场更加立体的“双城奔赴”已然展开。

这一次,上海与湖州,更近了。

湖州赴上海推介文化产业,沪湖合作走向“软融合”-第2张图片-

推介会上,上海与湖州签订了第四批战略合作协议。

何以是湖州?

良好的关系讲究互相成就,对于城市亦然。

从综合指数来看,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第一梯队,而湖州的优势又在何处?

在推介会上,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中华表示,上海的影视制作团队可以频繁来湖州取景拍摄,让太湖风光、古镇风情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上海的文化创意公司可以与湖州的老字号携手合作,让湖丝、湖瓷、湖笔、湖茶等品牌焕发新生;上海的文旅投资机构可以积极参与湖州乡村文创项目的开发,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文化富民”的金山银山,众多的“双向奔赴”场景,上海与湖州文化产业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不容忽略的是,当前的文化产业已超越单纯“卖产品、办展览”的阶段,尤其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深度重塑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

“做精文化产业,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对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准确判断以及引领市场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上,上海市工商联文化商会会长、上海市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上海市湖州商会会长杨震华指出,湖州、上海两地“相互促进的功能定位”“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及“互补的资源禀赋”,恰恰能为广大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契机。

展开来说,湖州是一座“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是长三角核心区为数不多的价格洼地,置业成本不到上海的1/4、杭州的1/3、苏州的1/2,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心城区的文创楼宇、乡村的乡创空间虚位以待,能够全方位满足影视制作、数字文创、非遗活化等多样化的创业需求。

另一方面,从整体实力来看,湖州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十四五”以来,湖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5%。2024年,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速达15.9%,位列全省第三。

此前,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湖州已谋划“13+3”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创意、+历史、+科技、+旅游、+人才、+商业”六大赛道。

如今,在南浔古镇,“文化+历史”的融合正串联起古镇的石桥、老宅与非遗工坊,再现江南水乡生活场景,让历史文脉成为带动古镇复兴的强劲引擎;在德清,博采虚拟影视基地正以“文化+科技”的联动,实现科技为影视创作、文旅体验赋能;在安吉,正在实践“文化+人才”的协同模式,大力推动青年入乡,创新推出全球合伙人、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等多元形态,新经济、新业态、新青年,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不难发现,湖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既有“全市一盘棋”的战略统筹,更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县特色。

“基于现在,定义未来”文化产业生态

眼下,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已在湖州落地,为湖州构建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的关键竞争力。

今年6月,总投资3.3亿元、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的湖州未来机器人探索乐园正式启用。

这不只是一座乐园,更是国内首个以“机器人”为核心,集互动娱乐、科普研学、沉浸叙事于一体的下一代科技文旅综合体。

“这种从‘落地生根’到‘开枝散叶’的全周期护航,正是我们敢于投入、安心发展的最强底气。”在推介会现场,湖州智新机器人探索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圣锐分享道。他表示,从开业前协助对接沪苏杭媒体资源,打响品牌声量;到运营后积极为企业牵线长三角研学机构、拓展渠道,“湖州的支持是全程而精准的。”

与此同时,在湖州的另一端,AI虚拟科技正在重构影视创作流程,为影视工业化提质增效。2025年7月,面向未来的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正式启用,这不仅是国内首个,更是全球首个高标准、大规模、全链路集成的AI全虚拟影视生产基地。

据浙江博采虚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沁介绍,基地规划了1500张GPU的强大算力,可同时容纳8个A级电影剧组并行创作,未来将形成每年不少于19部影视作品的稳定产出能力。

她表示,企业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布局人工智能虚拟制片系统的研发。如今,已经打造出全球唯一一套完整的AI虚拟制片生态解决方案,能对海量项目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重建。这套自主研发的全流程系统,已荣获国家电影金数字“杰出自主研发技术”奖,并成功应用于多部国内外头部影视项目,例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蛟龙行动》、《长安的荔枝》 等。

“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一个合作的枢纽、一个梦想的孵化器。”李沁表示,她坚信,在湖州这片优渥的土壤上,以及在上海这座国际文化高地的辐射下,中国影视的未来必将因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而更加璀璨。

创新的脉搏同样在传统产业中跃动。在湖州,丝绸正依托AIGC数字创新大脑,实现从纹样生成到数字中央板房的全链路智能化支持,让设计不再昂贵、打样不再耗时、小企业也能拥有大企业的速度与效率。

湖州织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若涵分享时谈到,湖州的“一套机制”让创业者在这里安心、放心、舒心。政府、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从场地到政策、从人才到科研的全链路支持,使任何一家初创企业都能在湖州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叶知微,一城可见。

活动中,湖州最新修订的文化产业专项政策正式发布。“无论是头部文化企业,还是中小创意团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加持。”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查建华如是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介会上,12个重点项目和三家单位的战略合作完成签约,涵盖非遗创新、短剧、电子竞技、文化出海等赛道。这些项目既聚焦本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紧扣当下市场热点,更着眼于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培育。由此可见,湖州正在构建一个“基于现在,定义未来”的文化产业生态,为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贡献更多更强的新生力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