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

mysmile 闻库 1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两千多年前,屈原一篇《天问》洋洋洒洒,向苍穹发问,从自然奥秘问至社会兴衰。

跨越千年,人们心中的疑问始终无法穷尽,求索之心更是拳拳。今日上海,科技工作者仍在挑战人类的极限,探索更多的可能。他们在创新药物和脑机接口领域,钻研生命奥秘;他们在宇宙尽头和地球深处,找寻新的道路;他们在创造人工智能的新世界,挖掘更多资源……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在硕果背后,总有漫长的等待和数不清的彷徨与失败。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1张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在报告会现场。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 供图

11月11日,天问·时代答卷“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专场)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七组先进个人和团体讲述属于他们的故事,这些创新之路,凝聚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一座城市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时的铿锵步伐。

问之:基础研究向“无人区”

会场所在的李政道研究所天问大厅,围着一卷长达600米的“天问”长卷。其中不仅有《天问》,更有人类科学史上的各项重大科学成果。长卷蔓延至玻璃穹顶,一如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宇宙深处。

在李政道研究所,正有一群科学家,践行着“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使命。聚焦“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的根本性科学问题,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其中,“上天、入地、下海”。

深地探测方面,特聘学者周宁所在的PandaX团队,在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研究,该实验室深度达2400米;在深空探索中,JUST望远镜项目团队正在青海冷湖建设国内最高性能的大型通用型光谱望远镜;在深海探测领域,长聘学者徐东莲领衔的“海铃计划”团队正筹划在西沙海域建设我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而马来西亚籍长聘学者许金祥深耕缪子物理实验领域,其参与的“缪子反常磁矩精确测量”成果入选《Science》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而在分子尺度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用“Ullmann-Ma反应”回应着基础科学的呼唤。1998年,35岁的他就将自己的姓氏写进了学界至关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中。经他发展后,已有超过2500篇论文和专利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功能分子的合成,同时该方法也被用于抗高血压药和治疗干眼病药的工业化生产。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2张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

故事未完。2015年,他发展了更高效的草酰二胺类配体,首次实现了价廉易得的芳基氯代物在温和条件下铜催化偶联反应。目前这类新配体已成功用于三个药物中间体的吨级生产,该反应如今也被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宇宙创造了我们,但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智慧,最终能够回答宇宙当中所有的奥秘?赋予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是每一位基础科学工作者的梦想与责任。”首位“李政道学者”李数说,我们有这样的学术勇气和学术自信,与每一位拥有着纯粹科学梦想的科技工作者们一起,把中国智慧带去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海中最深邃最闪耀的地方。

答之:成果落地在“需求处”

马大为始终认为,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因此他总鼓励年轻人“跳出舒适圈”,多跟其他学科的人交流,多跟产业的人交流,去发现和解决真正让人民的生命健康受益的问题。

他说:“我们每简化一步合成步骤,就能降低制药成本,患者就能买到更便宜的药。”正是这样的理念的驱动,年过花甲的他仍在坚持寻找第三代配体。早在第二代草酰二胺类配体发现前,马大为带领四五届学生艰难攻关,十年间无数次失败方得突破,而新的追寻可见任重道远。

同在生物医药领域,同样代代传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历经1951年史义泉教授开创中国最早的神经外科,而后周良辅院士带领进入“精确导航时代”,如今有了一支在细胞级尺度上理解大脑的脑机接口团队,引领“功能神经外科时代”。

这支队伍由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执行主任毛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脑功能导航技术已成功转化应用,可在3分钟内精确定位植入靶区,为脑机接口的术后解码效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目前,接受脑机接口植入的受试者均为渐冻症、高位截瘫、脑卒中、意识障碍及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症患者。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3张图片-

小董(左二)和、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执行主任(右二)毛颖一同登台

过去一年,华山医院和国内近10家顶尖的脑机接口创新企业合作,完成了几十台临床试验手术。报告会上,上海首例临床试验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患者小董也来到现场。遭遇车祸的他此前彻底丧失了四肢活动能力,而去年11月接受手术后一个月,他便实现了举杯喝水。最近他在练习写字,还给医院写了一封“手写信”,上面是“谢谢”和他的姓名落款,虽然歪歪扭扭但却是希望的曙光乍现。

小董说:“我相信多练练会越写越好的。希望慢慢地就可以站起来,可以走路,可以再次恢复正常的生活。”

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总在与奇迹邂逅,“首创”在各个不同的领域迸发。一年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与此同时,它也是目前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研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超深水钻探科考船。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4张图片-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设计师张海彬讲述攻坚故事。

十年磨一剑,“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设计师张海彬带领中船集团七〇八所研发团队集智攻关,克服了设计吨位小、作业功能多、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短等困难,突破了十大类五十余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超深水钻探装备从“依赖国外基本设计”到“完全独立自主设计”的重大突破。

本身作为重要突破的同时,“梦想”号也为更大更远的“科研梦”提供了可能。借此,我国打破了大洋科学钻探和深海资源勘探开发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有望率先实现全人类“钻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和“开发地球深部资源”两大梦想。

在“梦想”号剑指地球深部资源之时,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不断琢磨AI世界中的算力资源。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5张图片-

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

无问芯穹如今成立不过两年有余,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新兴技术企业之一。夏立雪带领公司聚焦研发打破CUDA封锁的大模型操作系统,打造自主可控智算支撑底座。如今,无问芯穹多款主流芯片的训练推理性能优化达到行业第一,推出异构、异域、训推一体的智算云平台,有力提升了国产算力的能效,加速国产替代的速率。

细胞内部、地球深处、AI底部,在各个科技前沿所需处,上海的科创成果正在加速落地,并成为更多科创果实生长成熟的助推器。

解之:创新转化搭“接引桥”

在提问和回答之间,总要写上一个“解”字。这个字如同一座桥梁,而在科技创新链条之中,书写它的或是高校或是孵化器。由它们接引,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便得以走得更稳当更顺畅。

作为一所2013年方才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始终专注科技创新前沿,并鼓励师生创业、试水市场。凭借其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上的优势,学校全链条布局创新转化工作。2019年上科大就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2020年创办创业早期学堂,2021年建成校内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2023年起投用技术转移业务云平台……一步一个脚印,上科大切实为师生铺就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3年全国4028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单笔合同金额超过(含)1亿元的高校院所有21家,上科大仅通过专利许可一种转化方式,实现过亿元合同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截至2024年底,学校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000件,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70多亿元。“最让我骄傲的是,在所有申请专利中75%都有大学生的名字!”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兴奋地说。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6张图片-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分享上科大高速发展的密码。

至今,学校累计孵化67家高质量衍生企业,获得早期融资超20亿元。其中,生命学院陈佳教授创办的正序生物,用碱基编辑技术在临床一期试验中临床治愈了全部入组地中海贫血症患者,这是中国首个针对β-地中海贫血症的碱基编辑创新疗法;信息学院学生团队创办的影眸科技近期再获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其3D生成技术已在多个国际顶级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

今日科创上海,“天问”绵延不辍-第7张图片-

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在报告会上。

而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则从另一个维度诠释“解”的智慧。2017年,他将共享创新研发中心模式带入中国,在张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ATLATL创新研发中心,被评为上海市首批高质量孵化器。

创新中心引进了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等十余家中外“协同创新赋能伙伴”,打造了以共享科技为核心的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国内外多家知名药企和中心一同共建生物医药创新加速平台,在朱鹏程看来,这些平台不仅是一个个联合实验室,更是一个以共享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截至目前,飞镖已经服务了270多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助力企业融资超220亿元;孵化培育企业累计获得300多项专利、100多个临床批件……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数量保持增长态势,技术合同金额达到5200.73亿元,同比增长7.23%。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经集聚各类孵化载体580家,累计孵化空间面积达435.6万平方米。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集聚的在孵企业占比近21%,科技服务业在孵企业占比近30%。

创新激荡,产业腾飞,热潮之中需要更多的桥梁。而众多高校和孵化器所在尝试,正是要让研究人员更加纯粹,如飞镖所践行的那样——You do the research, we do the rest.

从宇宙之问到分子探索,从深海重器到算力突破、脑机奥秘,再从高校托举到平台孵化,七个先进典型恰如“北斗”之势。在其背后,是上海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是整座城市的创新精神涌现。

“天问”不辍,创新不止。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曾表示,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而脑机接口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癫痫、中风、渐冻症,毛颖说,未来要做的是让盲人“看见”,让失语者“说话”。

朱鹏程所言亦是掷地有声:“‘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坚定地选择‘难而正确的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