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黄昏来得特别早。下午五点半,天色已染作青灰,写字楼的灯火渐次亮起,像散落在人间的星子。路旁的梧桐还挂着最后几片叶子,在微凉的晚风里沙沙作响,像是与秋天作着不舍的告别。
这样的时节,寒意是慢慢渗进来的。晨起时发现被角需要掖得更紧些,出门时双手会不自觉地往衣袋里藏。就连呼吸也变得可见,一团团白雾在暮色里散开,又消失。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卖烤红薯的大爷添了件厚棉袄。炉子里飘出的甜香,让匆匆赶路的人们忍不住驻足。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脸上顿时漾开满足的笑意。这画面,让寒冷的傍晚忽然柔软起来。
朋友发来消息,说想念一碗热汤。这让我想起老家厨房里,母亲总在这个时节炖蹄花汤。灶台上的砂锅咕嘟作响。那时的冬天,好像总是来得更慢一些。
昼渐短,夜渐长,窗缝里透进的凉意已经提醒着季节的更替。泡一杯热茶,水汽在玻璃上氤氲成雾。书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夜晚格外清晰。
整理衣柜时,翻出一件旧毛衣。那是外婆织的,针脚细密均匀。记得她总是坐在窗边,就着天光织毛衣,说冬天要穿得暖一点。如今毛衣还在,织毛衣的人已经不在了。物是人非,这些带着记忆的物件,就这样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楼上的琴声又响起来了,还是那首《梦中的婚礼》,生涩中带着坚持。三个月前,这琴声还断断续续不成调,如今已能听出旋律的轮廓。我想起角落里那把落灰的吉他,或许这个冬天,该让它重新发出声音了。
街角的咖啡馆里,客人比往常坐得更久些。书店老板说,这段时间来买书的人,总爱挑些厚重的文学作品。”可能是天气冷了,大家更愿意静下心来读点东西。“他说着,手里整理着新到的海子诗集。
深夜写作时,总能看到对面楼里亮着的窗。有的窗口人影晃动,有的始终安静。我们互不相识,却在这个初冬的夜里,共享着同一份坚持。前几日在便利店遇见快递小哥,他站在门口慢慢喝着一罐热咖啡。”跑完这单就收工。“他说,眼里有疲惫,也有光亮。
清晨的花市已经热闹起来。我选了一盆水仙,卖花的姑娘细心嘱咐养护的要领:”清水、卵石,还有耐心,它就会在寒冬里开花。“她说话时,阳光正好照在水仙嫩绿的叶芽上,闪着细碎的光。
摊前排队的人们呵着白气,脸上都带着期待。有个孩子捧着热包子,和同伴说笑着,那欢快的身影仿佛能驱散所有的寒意。
窗台上的水仙静静地生长着。每天给它换水时,都能看见根系又长了些,嫩绿的叶片慢慢舒展。这个过程缓慢得几乎看不见,却又真切地在发生。就像这个季节,变化都在不经意间。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水仙的叶尖闪动。远处传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喧闹声,近处是麻雀在枝头跳跃的细碎声响。这些日常的片段,在初冬的阳光下格外安宁。
暮色再次降临,窗外的灯火一盏盏亮起。水仙在窗台上投下淡淡的影子,像在诉说着什么,又像什么也没说。夜色渐深,寒意渐浓,水仙让人相信,再冷的冬天也会有花开的时候。
也许这就是初冬要告诉我们的:在薄寒中学会等待,在寂静中积蓄力量。
今夜,就让这盆水仙陪着我,在渐深的寒意里,做一个关于春天的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