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不确定与新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面对外部环境的起伏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上海经信系统主动作为、以变应变,以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潜能,以技术革新塑造城市韧性,于机遇中开拓新局。
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的技术改造投资跑出逾20%的加速度,“服务包2.0”为2.4万个企业诉求送上“一键回应”,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在闵行落子成势,智能终端产业剑指三千亿规模……一幅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未来图景,正在浦江两岸徐徐展开。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特别策划——《2025·“智造上海”——新质生产力的城市跃迁》。系列报道将聚焦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2.0版等标志性实践,呈现上海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跃迁之势、奋进之姿与时代之光。
2025年秋天,上海的空气中除了桂花香,还弥漫着一种技术变革前夜的兴奋。
在上海徐汇区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个毛茸茸的、名叫“没无”的小家伙正转着眼睛,害羞地说着毛毛语“wuwa”。它的设定是一个软乎乎的乖宝宝,拥有无穷的想象力,但又很害羞,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没无”,这个由人工智能(AI)大模型驱动的陪伴型机器人终端,正从“前夜”走向大众视野。
过去,人们谈论上海的经济,多是金融、贸易与汽车。如今,局面正在改变。随着AI大模型技术从遥远的云端服务器,向我们口袋里的手机、桌面上的电脑、眼前的眼镜,甚至身边的“宠物”迁移,一场围绕“端侧AI”的变革正在酝酿。上海,显然不想错过这场浪潮。
城市的决心,在2025年10月中旬化为了一系列政策。10月11日,上海连续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仅隔三天,10月14日,《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便精准出台,将政策红利直指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同一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加强端侧人工智能芯片布局。
《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智能终端产业总体规模突破30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级终端品牌,并计划实现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新终端规模各达到千万台以上。
为了探寻这张蓝图如何落地,以及身处其中的企业正在经历怎样的故事,我们走访了三家路径不同的上海企业:在PC产业深耕多年、如今全力拥抱AIPC的六联智能;刚刚将全球总部落户上海、意图定义下一代计算平台的AR眼镜领跑者XREAL;以及创造了“没无”这样AI原生新物种的初创公司珞博智能。
它们的故事,分别代表了传统终端的AI化升级、未来计算平台的构建,以及AI原生新品类的诞生——三条并行的探索,共同勾勒出上海在AI时代,关于“端”的全新叙事。
一场从硬件到生态的“必然转向”
总部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六联智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PC(个人电脑)产业链中一位低调而重要的“方案商”,目前为各大品牌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如今,AIPC的浪潮将他们推到了台前。
“这个行业现在应该处于一个风口期,爆发期从今年开始,正式进入迭代阶段。”六联智能负责人介绍说。这里的“迭代”,远不止是硬件性能的提升。
“过去,主流对AIPC的定义是算力需达到40 Tokens每秒。但当时只有硬件升级,没有应用场景,用户感受不到明显变化。”转折点发生在2025年初,随着端侧大模型的成熟,“瞬间让AIPC有了主要的应用场景——在本地部署大模型并进行推演。”AIPC的定义因此变得清晰:一台能够在本地独立运行大模型的个人电脑。

2L AIPC成品机 受访者供图
这一定义的转变,意味着PC不再仅仅是连接云端的入口,它本身就成了一个具备强大算力和私密性的“个人算力中心”。“云端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安全。”六联智能解释道,“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银行这些场景,本地运算能保证数据绝对安全。”
更重要的是,本地运行的大模型能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在云端提问,你的问题会被归类,变成大多数人想问的问题,不再具有独立性。只有在本地,没有任何干扰,它才会单独分析你的问题。”这种“专属感”,是云端AI难以比拟的。六联智能正在实现多台AIPC的串联,“让几台PC像开会一样讨论问题”,为学术研究等复杂任务提供协同算力。
这场变革对六联智能而言,是一次“必然的转向”。六联智能透露,根据目前签订的订单,2026年,在AIPC这一项上,就将为六联智能带来超百亿元的营收。

六联智能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AI大模型软件调试 受访者供图
巨大的市场机遇背后,是研发重心的转移。“重点是软硬件的适配,尤其是在大模型的调教上。”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偏好的大模型不同,六联智能需要针对全球所有主流大模型进行适配和优化,确保它们能在PC上流畅、高效地运行。这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程。
这正是上海市政府切入的节点。“今年3月份开始,上海市政府就在帮助大模型公司和硬件公司做对接。”六联智能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我们自己买模型来测,模型公司也自己买硬件来测,成本高、效率低。现在政府把大家拉到一起,直接合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在政府的撮合下,六联智能与阶跃星辰、书生浦语、通义千问等国内主流大模型公司,以及上海交大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六联智能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在核心处理器、存储、显示屏、端侧模型等关键环节上,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核心能力迭代创新。
挑战同样存在,最大的部分来自市场。“目前消费者花一万多买电脑可以,但让他们每年再花几百块订阅软件和服务,会有抵触。”从六联智能负责人的观察来看,改变消费观念,可能比技术攻关更难。

六联智能产线SMT贴片机 受访者供图
谈及未来,六联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成为AIPC全球最大的方案商。“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凭借自身硬件销售的能力,将更多的国产大模型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推广,助力中国的大模型走向世界。”
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方案商到品牌孵化器,六联智能的故事,正是上海传统电子信息产业借AI东风,重塑价值链的缩影。
一副AR眼镜的“iPhone时刻”野心
六联智能的故事,是上海将现有产业进行AI化升级的代表。而XREAL的故事,则代表了这座城市面向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的雄图壮志。2025年,AR 眼镜研发 、设计和制造公司XREAL将全球总部落户上海。“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XREAL创始人徐驰告诉澎湃新闻。
“上海独有的‘1小时科创圈’几乎涵盖了整个智能终端产业链,从芯片、显示、光学到整机制造都能闭环。这种高度集聚的产业协同,对AR这种复杂系统产品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战略优势。”
XREAL的雄心,是要开启一个“空间+AI”的时代。“智能手机让人类进入了‘触控+App’的时代,而AR眼镜将开启‘空间+AI’的时代。”徐驰描绘道,“当视觉与AI融合,计算不再局限在屏幕里,而是进入空间、融入现实。”在他看来,这才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真正意义。

XREAL空间计算芯片X1 受访者供图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XREAL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硬件突破,另一条是系统生态合作。在硬件上,XREAL是业内唯一同时具备空间计算芯片与光学系统自研能力的厂商。他们自研的X1空间计算芯片和“X Prism”光学引擎,解决了长期困扰AR眼镜的性能与佩戴体验的平衡问题。
而在生态上,XREAL的选择是与巨人同行。2025年5月的Google I/O大会上,Google宣布与XREAL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发布基于Android XR平台的首款官方AR终端设备。

XREAL与谷歌达成战略合作发布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 受访者供图
“真正的‘爆点’会出现在2027到2028年之间。”徐驰预测,“那将是AR眼镜从早期探索进入大众普及的关键时刻。”他将之比作AR眼镜的“iPhone时刻”。
尽管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XREAL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市场教育的难题。如何让消费者理解AR眼镜不是“手机的外接屏”,而是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
“我们的策略很清晰:不卷价格,不拼噱头,专注技术、体验和生态三条主线。”徐驰强调。他相信,长期的底层能力才是最终的护城河。

XREAL One AR眼镜使用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将总部落在上海,XREAL看中的不仅是产业链,更是政策的确定性。《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智能眼镜能力跃升”,并在核心技术突破、生态优化和品牌建设上提供系统支持。
“从AI算力平台到光电研发,从供应链支持到科研合作,上海正在成为AR与AI融合创新的‘理想城市’。”政策的东风,加上上海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XREAL有信心将这里打造为连接全球研发、创新与生态的战略枢纽。
上海吸引的不仅是成熟的产业巨头,更是那些着眼未来、定义下一代交互方式的创新先锋。它们带来的,不仅是产值,更是一种关乎未来的想象力。
一个“电子生命”的情感价值探索
在徐汇区的科技园区里,珞博智能(Robopoet)的创始人兼CEO孙兆治和他的团队正在做一件很“萌”的事——创造“AI电子宠物”。
珞博智能的第一款产品系列,名为“Fuzozo芙崽”,是一群毛茸茸、会说话、有表情的小家伙,“没无”就是其中一个。不同于智能音箱或玩具,芙崽是一个由多模态情感大模型驱动的“电子生命”。

Fuzozo芙崽 受访者供图
“我们提出的一个概念是‘PTF’,即产品与技术相匹配(Product Technology Fit)。”孙兆治解释他的创业初衷,“当前AI的能力已经可以支撑‘电子生命’的产品化,能够让我们做出有温度的陪伴体验。而人形机器人技术栈尚未收敛,短时间内无法走入消费市场。”
在孙兆治看来,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情感陪伴的缺口,而AI机器人技术,恰好可以用来创造“情绪价值”。“它的商业空间和社会意义长期来看都足够大。”
“芙崽”的核心,是珞博自主开发的MEM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和EchoChain记忆系统。前者让它拥有丰富细腻的性格和情绪表达,后者则赋予它长期记忆和反思学习的能力。“用户体验到的细腻情感背后,是大量高代码开发与精妙的应用架构设计。”孙兆治说,这构成了他们的核心技术壁垒。
作为一家2024年初才成立的初创公司,珞博智能的成长速度惊人。这背后,离不开强大而灵活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与芯片、传感器、毛绒等供应链伙伴一起,从零定义了AI潮玩领域一系列产品形态与体验的标准。”孙兆治对中国的供应链充满信心,“对硬件终端创业极其友好。”
上海的政策春风,也为珞博智能这样的“新物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上海的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了要打造“能听会道、有情商、有智商”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加速机器人终端向消费级市场渗透。
“这从官方层面验证了我们所选择的AI陪伴产品路线的市场价值。”孙兆治说,“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并对接相关的政策扶持,从投资机构到模型算力和token费用支持,以及人才政策。”
未来2到3年,珞博的产品线会扩展到更多场景,但“为全球年轻人打造情感陪伴机器人”的主题不会变。“AI陪伴机器人可能是继扫地机器人之后,下一个走进千家万户的机器人品类。”孙兆治展望道,“今天的芙崽就是它最早的样子,但它的形态一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化’。”
珞博智能的故事,正是上海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多样性的证明。在这片土壤上,不仅能长出参天大树,也能孕育出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新物种”。
一场关于“端”的城市叙事
从PC的AI化,到AR眼镜的空间计算平台,再到AI电子宠物的情感陪伴,六联智能、XREAL和珞博智能的故事,仅仅是上海智能终端宏大蓝图中几个鲜活的切面。
3000亿的目标,三个“一千万台”的规模,背后是一整套从技术攻关、品牌打造、生产制造到场景应用的组合拳。例如,《方案》中提到的“加强端侧人工智能芯片布局”、“提升端侧模型性能”和“推动软硬件协同创新”,正是解决例如六联智能这样的企业遇到模型适配难题的关键。而“产业生态环境优化行动”中部署的“提升上海智能终端品牌竞争力”、“打造智能终端规模化生产基地”以及“提升金融对产业支撑力度”等措施,则为成长中的企业,在品牌推广、规模化生产和融资等方面提供了实际的帮助。
当AI的算力从遥远的云端,下沉到我们手中的PC、眼前的眼镜和身边的“宠物”时,这不仅是关于芯片、算法和硬件的竞争,更是一场关于场景、体验和品牌的竞争。上海正在书写的,正是一个关于“端”的全新城市叙事。这篇故事的结局尚不可知,但开篇,已足够动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