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2

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第1张图片-

直新闻:陈先生,美国电动车企业特斯拉正要求零部件供应商 " 去中国化 ",在一到两年内全面替换中国零部件,这意味着什么?

特约评论员 陈冰:特斯拉是中美经贸和技术合作的桥梁,具有指标意义。特斯拉是美国电动车的标志性企业,2025 年第二季度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是 48.5%。特斯拉在中国有大型工厂,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马斯克在中国是 " 座上宾 ",他母亲在中国也是网红级人物。

当特斯拉这样的企业,都要求北美的零部件供应商 " 去中国化 ",要在一到两年内全面替换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替换为其他地区生产的部件,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更激烈的对抗还没有来临,企业在为美国政府更极端的贸易政策做准备。联想到前几日美国通用汽车也发出同样的指令,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在 2027 年底前要 " 清除中国零部件 ",用美国本土或中国以外地区的零部件。可以看出美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在设法 " 去中国化 ",最后期限就是 2027 年。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通用汽车,采取 " 去中国化 " 的策略,有两个原因:一是规避风险,担心特朗普政府在 2026 年中期选举后可能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加大中美间的 " 脱钩断链 ",要求 " 美国制造 " 回归本土;二是美欧企业的 " 去中国化 " 正成趋势,趋势是一种感觉而非理性,他们认为中美贸易战休战一年,是给欧美企业一个缓冲期,希望加快调整供应链,一年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美国汽车制造商的 " 去中国化 ",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呢?根据 2024 年的统计,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汽车零部件总额约为 130 亿到 200 亿美元,约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 15.6%。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包括车身零部件、铝合金车轮、动力总成、底盘零部件、轮胎、玻璃和电子电器,还有汽车芯片等等,是一笔大生意。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调整,对中美相关企业来说都是挑战,但似乎不可避免。中国零部件制造商尤其不能轻视,要提前打算。

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第2张图片-

直新闻:中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是市场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花了二三十年时间,美国车企要求在一两年时间内重组供应链,能够实现吗?

特约评论员 陈冰:按照常规,一个二三十年形成的供应链,在一两年时间内进行重组,剔除中国零部件,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特斯拉北美工厂的零部件 50% 由中国公司提供,其中 20% 由中国直接出口北美,剩下的 30% 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

不过从美国对华产品的关税税率看,2024 年 4 月后对汽车零部件加征 25% 的关税,今年中美贸易吉隆坡谈判后,美国对华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是 47.6%,汽车零部件进口额税率可能更高一些。而增加的关税多由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承担,对美国汽车制造商来说,成本暴涨 30% 到 50%。为降低成本,美国汽车制造商自然会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调整来源。

美国政府多变的关税政策,也把美国汽车制造商弄得心惊胆战,加快了零部件 " 去中国化 " 的进程。另外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比如通用汽车,2024 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降 56.54%;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所占的份额目前已经降至 3.2%。美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竞争不过中国同行,收益率下降,也是对零部件供应链进行调整的原因之一。尽管美国车企在一两年内重组零部件供应链有困难,但 " 去中国化 " 是趋势,他们无法抵御特朗普的关税折腾。况且,美国政府总是打着 " 国家安全 " 的旗号。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来说,要做好一两年内失去美国市场的准备。

陈冰:特斯拉“去中国化”的背后,隐藏什么?-第3张图片-

直新闻:从欧洲的 " 去风险 " 到目前美欧企业的 " 去中国化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会持续加剧吗?

特约评论员 陈冰:这是一个好问题,都是特朗普惹的祸。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开始,中美以往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变得颠簸起伏。中美贸易战,影响到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到了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从中美贸易战打到全球贸易战,把二战后形成的贸易体系基本打破,进入到经贸格局重组的阶段。怎样重组,现在还没有答案。

特朗普所谓的 "G2"(指中美两国),被很多人看作是中美平等相待的标志,实际上是美国争霸的野心,把中国视为唯一的对手。我们看到,在西方国家,是美国的 " 小院高墙 " 和欧盟的 " 去风险 ",要与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

美欧一些国家把华为、中兴设备从通讯网络中强拆,就是带有敌意的行动,还有美欧日韩共同组建芯片联盟,在先进芯片等技术领域上制约中国。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向包括自己盟友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举起关税大棒。在乱战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后,特朗普采取与中国休战一年,与其他国家新签贸易协议的办法,既是为了维护美国经济的稳定,也是因为无法获胜而被迫妥协。

但是欧美企业都看到,中美间的地缘政治争斗才开始,中美关系复杂多变,美国出现特朗普这样另类政客,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像《纽约 . 时报》采访一位美国商人所说的," 从长期来看,鉴于中美竞争关系,在中国生产和采购产品对企业来说,将带来更大的风险。尽管我们尚不清楚,哪些国家将成为最理想的替代者 "。

为了避险,美欧企业都在设法 " 去中国化 ":一是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就像汽车制造商要把中国零部件从供应链中剔除一样;二是把已经在中国投资的企业,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耐克、苹果和英特尔等知名企业,缩减了在中国的业务。即便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获关税豁免的产品也不例外,也在外迁,最新统计显示,美国大部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来自印度与越南,而以往全是 " 中国制造 "。为什么呢?是中国对外企不友好吗?不是,是担心美国的高关税,说不定某一天就会砸在这些产品身上,砸在自己身上。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 1 — 9 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 10.4%。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而美欧也得检讨它们莽撞的关税政策和技术出口限制。中美、中欧都要加强交流,避免误判,美欧不能总生活在往昔的大国幻觉中。

作者丨陈冰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