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谈AI主播扎堆“上岗”:不能只为炫技

王者之魏 vo快游大全 1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新闻女王2》中,真人与AI(人工智能)同时直播PK的情节,引发大众对AI主播替代真人的伦理讨论。剧中,真人主播抵达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直播语言更流畅、新闻线索更丰富,而AI主播最终因无法处理过量信息和网络信号故障停止直播。这场真人主播和AI主播“大战”以前者胜利结尾,不少观众直呼“还得是真人”。

随着AI技术与媒体行业的深度融合,AI主播从单个试水迈向了常态化、规模化发展。AI主播扎堆“上岗”,替代真人“接管镜头”,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体现了技术推动内容生产提质增效的价值。但必须认识到,AI主播替代真人主播的“筹码”还很有限。

一方面,AI主播存在表情僵硬呆板、语言表达不够细腻、与观众情感距离远等突出短板,有些甚至变成了只会机械读稿的“电子花瓶”。AI主播依赖于人工“投喂”,播出效果依赖软硬件系统和网络环境,在现场直播、灾难新闻报道等易出现突发状况的场景中,难以像真人主播一样灵活地输出更有情感共鸣和个人风格的内容,观众观看体验大打折扣。各方应加快研发更先进的实时驱动技术、多模态交互技术等,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打造个性化AI主播,实现AI主播从“形似”到“神备”的跨越。

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滞后于AI技术发展,AI主播面临着数据安全、著作权、肖像权等法治挑战,AI盗播乱象不断刷新技术滥用下限。这就需要筑建坚实的法律“护栏”,建立清晰的责任追溯体系,明确研发者、运营方、使用平台各自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和义务,避免出现“技术黑洞”式的责任真空。还应加大对“深度伪造”等技术滥用的打击力度,为AI主播应用套上法律“缰绳”。

总之,AI主播是技术、人文与法治的深度融合体,而非技术的炫技场。应构建人机协同生态,明确人机分工和职责,让AI主播完成标准化、重复性高的播报工作,而现场报道、深度线索挖掘、活动策划、人文互动、观点论述等则交由真人完成。只有在追求技术效率的同时,坚持真人温度和法律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