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 工资到手,心里也就踏实了。" 前不久,在四川达州万源市庙子乡综治中心的调解下,近百名农民工拿到拖欠工资,心头焦虑顿消,眉头也舒展开来。
这起欠薪案件金额大、涉及人员多,调解过程并不顺利。企业方以 " 工程款未到位、资金周转困难 " 为由,表示无法立即支付;农民工则情绪激动,多次反映 " 活儿干完了,钱却迟迟拿不到 ",双方矛盾一度激化。
在双方沟通无果后,讨薪的农民工找到庙子乡综治中心。该中心依托片区法庭专业力量,联合调委会、法律顾问等组建调解专班,迅速开展调查和调解工作。
" 这类纠纷之所以难解决,主要存在三大堵点:一是责任主体不清,企业、分包方、项目部之间互相推诿;二是支付能力难核实,企业是否真无支付能力难以判断;三是口头承诺难落地,即便企业答应支付,也常因缺乏法律约束而一再拖延。" 庙子乡综治中心负责人徐久郎说。
在这个案件中,专班据实分析难点堵点,采取 " 分类拆解、逐项攻坚 " 策略,将欠薪纠纷拆解为资金来源核实、支付能力评估、支付计划制定等子议题,组织企业、农民工代表、项目负责人等分别开展了 10 余次分类磋商。法律顾问全程提供专业支撑,既对企业方 " 资金链紧张 " 等问题进行核实,也协助农民工梳理劳动关系、工资凭证等关键证据。
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口头承诺升级为法律契约。在综治中心监督下,双方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支付协议,明确分期支付时间、金额和违约责任,确保农民工权益从纸面落到实处。
" 以前我们多次沟通,始终得不到解决。这次有综治中心牵头,还有法律顾问提供支持,心里踏实多了。" 农民工曾明感慨。
" 工资拖欠问题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单一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万源市委政法委专职委员杜成惟说,针对这类问题,万源市构建 "1+6+N" 会商督办机制,由综治中心牵头,6 家常驻单位与 N 家关联机构协同,实行 " 一案一档、定人定责、限时办结 " 的闭环管理,推动形成责任共担、方案共商、难题共解的治理合力。
一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这也正是综治中心的优势所在。今年以来,达州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7 个县级、200 个乡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迈出从 " 建起来 " 到 " 用起来 " 的重要一步。
" 经过规范化建设,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中心等功能,相关部门通过常驻、轮驻或随驻等多种方式实现入驻。" 达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艳萍说,这不仅方便群众,还能发挥集中办公的优势,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记者在达川区综治中心看到,现场划分为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公安、住建等 15 个部门和 12 个调委会进驻,方便群众现场咨询问题。
" 群众进了这扇门,就能找到对的人。" 达川区综治中心主任黄小艳告诉记者,现场设置的排号器覆盖 20 多种纠纷类型,群众可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按需排号;综治中心把分散的解纷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实现快速响应群众各类诉求。
" 我们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建立当事人评价机制,差评办件自动触发整改程序,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 刘艳萍说,今年 7 月以来,全市县级综治中心通过现场受理、职能部门流转等渠道受理矛盾纠纷事项 1719 件,成功调解 1454 件,群众认可率达 93.63%。
《光明日报》(2025 年 11 月 23 日 03 版)
[ 责编:孙宗鹤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