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丨新大众文艺“新”在哪里?

mysmile 闻库 1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新大众文艺。

【摘要】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新大众文艺”,其“新”主要体现在:根植于互联网时代,打破专业与大众壁垒,构建“双向奔赴”的文化新生态。它鼓励专业创作更接地气,引导大众创作更加升维,让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光彩,真正回归和服务于人民。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表述不仅是对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更标志着大众文艺在数字浪潮中迈入了以“新”为特征的建构性发展阶段。那么,“新大众文艺”究竟“新”在何处?

一是“新”在时代背景与创作格局的重塑。提起大众文艺,总会让人想起延安时期,在特殊的战时环境下,为发动群众、服务革命而形成的一系列民间创作形式。而在信息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文化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收机制已被彻底改写。互联网的普及将创作工具、传播平台和即时互动渠道交付到每一个个体手中。短视频的异军突起、网络文学的持续繁荣、自媒体内容的百花齐放,无不彰显着大众群体内部蕴藏的巨大文化创造潜能。

二是“新”在核心理念与生态构建的转向。新大众文艺倡导文化创作要“接地气、聚人气”,构建一个专业性与大众性双向奔赴的文化新生态。这一理念的革新带来了创作生态的重构。一方面,专业文化工作者需要主动深入大众,从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汲取灵感,将民间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创新的形式融入专业创作,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大众创作者也可以在专业引领下提升创作水平,使作品实现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升华。这种良性互动造就了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

三是“新”在创作主体与人才结构的拓展。“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引领和群众性参与的支撑。在专业人才方面,不仅需要作家、艺术家等传统领域人才,更需要培养数字编剧、短视频策划、虚拟内容创作者等新型文化人才。同时,群众性参与为文化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网络平台,从记录生活的短视频到表达观点的网络文学,从改编翻唱的歌曲到自导自演的小剧场,大众正从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这种转变让文化创作充满了烟火气,成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四是“新”在发展路径与未来愿景的探索。它要求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在专业与大众之间搭建更多沟通的桥梁。专业创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众创作,大众创作者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夯实人才基石、激发大众热情、促进双向融合,我们必将推动文化创作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新大众文艺将让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丰富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讲师、博士)

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丨新大众文艺“新”在哪里?-第1张图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