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1

11月6日上午的湖州行政中心会议室,有点不一样。

湖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青年入乡发展”专题座谈会正在举行。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请来“90后”“00后”的入乡青年代表,给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60后”“70后”干部上课,在湖州,乃至全国范围,都是第一次。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1张图片-

座谈会现场  张剑 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现场注意到,授课的8位入乡青年,平均年龄35岁,最小的沈俞豪才22岁。他们的PPT里没有冗长的政策条文,取而代之的是窑里村的青瓦白墙、云朵农场的草坪帐篷、“马背上的莫干山”的飒爽身影;对面坐着的湖州市领导干部们,不时提笔记录,偶尔为青年们的讲述点头微笑。

“8位入乡青年的分享,就是一堂鲜活的思维认知课,他们对于新工具的使用、新场景的创造、新模式的变革,让我们深受启发,也深感触动。如果我们还是守在老办法的思维定式里,看不清新趋势,看不懂新技术,看不上新事物,何谈打造青创新城?”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会后总结道。

这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对话——8位入乡青年带着各自的乡村故事,剖开了湖州青年入乡的深层逻辑:乡村不是青年的退路,而是他们的赛道;不是城市的复刻版,而是全新的另一种可能。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2张图片-

“授课”的8位入乡青年  张剑 摄

现场:“不一般”的座谈会

“我们把自己比作徙居在城市与乡土之间的青鸟,能轻盈地飞向城市汲取资源,也能稳稳地落回乡村扎根做事。”当南浔区入乡青年黄彬彬说出这句话时,台下不少人若有所思。

这位北京大学本硕毕业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北京的写字楼,而是带着团队在窑里村盘活了一百多间闲置农房,把曾经的普通村落打造成“儿童友好艺术村”,村里20多家新业态的主理人全是青年。

她的故事,是当天8位发言者的共同底色:没有“苦情创业”的渲染,只有“把热爱种进乡村”的笃定。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3张图片-

窑里村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均为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接下来的发言里,这样的共鸣时刻不断出现。西北姑娘刁苏文讲,她和两名伙伴是如何主动选择湖州乡村创业,在安吉把一所废弃小学改造成全国大学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38岁的邱凯用10年时间,把父亲的传统蜂业变成“云养蜂”系统,带动1260户蜂农户均增收超万元;22岁的沈俞豪把云朵农场从单一养殖变成“特色养殖+农旅文创+商拍”的网红地,仅蟋蟀养殖一项,就做到了年产值超800万……

在认真“听课”近3小时后,陈浩用4个“不是一般”定义这场会议的特殊性:“今天的会议不是一般的座谈。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让‘90后’‘00后’代表给我们‘60后’‘70后’上课,还是第一次。我理解,这既不是一次传统的座谈会,也不是一次常规的学习会,而是一次倾听青年心声、理解青年认知、学习青年思维的‘头脑风暴’。入乡青年的发言不是一般的分享,不是简单的‘致富经’‘成功学’,而是湖州青年入乡发展的‘逻辑学’‘方法论’。另外,两位专家的点评不是一般的解读,几位市领导的讨论也不是一般的有感而发。”

追问:青年入乡,何以是湖州?

青年入乡,不是湖州独有的,但却是源于湖州、兴于湖州、成于湖州的。

澎湃新闻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11.9万名入乡青年选择湖州,无论是起步时间、人数规模、标志成果,湖州都是全国佼佼者。湖州推进全国首部青年入乡发展地方立法,建成全国首个青年入乡发展学院,运营全省首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在全省学习推广湖州经验做法。去年以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湖州青年入乡发展数百条。

那么,青年入乡,何以是湖州?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4张图片-

湖州的入乡青年

我们找到了5句话,都是来自入乡青年的切身感受——每一句都像一块拼图,拼出了湖州吸引青年的底层逻辑。

第一句,是妙溪民宿主理人汪颖说的:“湖州的山水最治愈。” 她说,“我小时候这里是‘光灰城市’,现在变成了‘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样子,我回来开民宿,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种治愈。”作为中国唯一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级市,湖州的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92个3A级以上景区村庄,都是“活”的:入乡青年可以在竹林里开咖啡馆,可以在稻田边做研学,可以在溪流旁搞露营,把“工位”搬到大自然,把“诗和远方”变成能养活自己的事业。

第二句,是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朱少成说的:“湖州是一座可以托付青春的城市。”这位“90后”海归博士后说,湖州有志同道合一起探讨、一起解决技术问题的研究团队,也有默默托举、让他安心攻坚的党委、政府。这些年,湖州在好风景中发展“创谷经济”,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地理信息+等现代化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列全省第3位。特别是创造了“全球合伙人”“数字游民”等新模式,让各类人才都能在湖州找到赛道、站上舞台、实现抱负。

第三句,是莫干山云鹤山房茶书馆沈婵樱说的:“我的创业之树有水的滋养。”她的这句比喻,对应着湖州的创业环境。近年来,湖州加快打造“青创新城”,设立“5·20湖州人才日”,每周三举办“人才会客厅”,迭代实施“人才新政5.0版”,湖州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第28位,在GDP4000亿到6000亿体量城市中列第2位、仅次于珠海。

第四句,是“余村合伙人”陈喆说的:“这里有诗歌、有艺术、有运动、有远方。” 他从上海来余村后,把废弃水泥厂改成零碳图书馆,引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IP做国漫咖啡,“我想让乡村不只是‘农家乐’,而是有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湖州的乡村,早就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模样:乡村研学、山野露营、户外运动、乡村音乐节等各类业态活动,让青年“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五句,是“奋斗有我的湖州,让我们想迫不及待地加入。” 这句话是湖师院一名大四学生,在去年高校宣讲报告会互动问答时说的。近几年,湖州扎实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广泛开展“六比竞赛”,铸就了湖州“实干争先、奋斗有我”的人文内核。湖州的年轻人,能找到携手前行的“同路人”,汲取“跑起来就有风”的奋进力量。

就是这5块“拼图”,共同构成了“青年入乡,何以是湖州?”的答案:让青年“一见倾心”的生态、“一展所长”的舞台、“一往无前”的环境、“一心向往”的生活、“一拍即合”的文化——11.9万名青年的选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深析:青年入乡之于时代的价值

“青年的模样,是时代的镜像。”《人民日报》的这篇题目,点出了湖州青年入乡的深层意义——既要关注青年入乡之于湖州的价值,更要审视青年入乡之于时代的价值。

“原来乡村还可以这样?”这是很多外地考察团来湖州后的感慨。在青年的带动下,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5张图片-

湖州的入乡青年

黄彬彬刚到窑里村时,村里人觉得“闲置农房不值钱”,可当20多个青年业态落地,游客带着孩子来乐高工坊、绘本馆时,老人们才发现“原来老房子也能赚大钱”;牟琳改造莫干山的废弃矿坑时,有人说“这地方连草都长不好”,可现在“遇见地心洞穴咖啡”每天要接待上百名游客,周边民宿的入住率提高了30%;宋翔在妙山村搞“栖 sail沙滩”时,村民担心没人来,结果沙滩现在成了亲子游的热门地,村里的小卖部营业额翻了倍。这些变化背后,是青年用新视角激活了乡村的“隐性价值”。

这种激活重塑,本质是乡村价值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农业、生态的单一维度,不再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背景板,而是加速成为承载无限可能的活力空间。

当刻板印象被打破,便产生了源源不断的裂变和活力。青年把城市里的互联网思维、文创思维、体验经济带到乡村,催生了前沿科创、农旅融创、数字云创、艺术文创等一系列产业新形态。比如,凯乐石跑山赛德清赛区“90后”负责人万聪,跳出精英驱动传播逻辑,将大众跑者体验做到极致,推动今年赛事规模跃入万人行列,不久前刚创亚洲越野赛参赛人数纪录。用参加座谈会干部的话说:“湖州乡村的业态,真的多到调研不过来。”

乡村的文化,也被重新激活。南浔善琏镇的“00 后”侍旭泽,把蚕桑文化、运河文化写成了剧本杀,让年轻人穿着汉服在古镇里 “解谜”,既玩了游戏,又了解了传统文化。入乡青年用年轻人的语言对话传统,用青春的视角点亮创意,把乡土记忆转化成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现代产品。

乡村与城市的关系,正在被重新链接。黄彬彬的团队常去杭州、上海跑资源,把乐高教育、英国麦琪萝丝这些品牌引进窑里村,同时又把窑里村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卖到城市——这种双向流动,打破了城乡之间的 “壁垒”,拓宽了城乡交流的通道。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6张图片-

青年在乡村

青年的成长,也在被重新定义。在湖州的乡村,青年可以是一名农场主理人,可以是一位乡村CEO,也可以是一位数字游民。乡村的广阔天地,让每一种能力都能找到施展的舞台,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自己的赛道,每一个理想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如果说城市给予青年的是一张“标准图”的话,乡村赋予青年的则是各种“自定义”。

以上,便是基于湖州实践,回答的时代命题。

展望:湖州如何与青年共赴未来?

“青年入乡的‘乡’,不是一块田野,而是一方舞台。” 湖州市人大在前期调研时,对“乡”的这个界定,成了湖州未来工作的方向——青年入乡不应该被局限在“农村”,而是要覆盖城乡全域,承载产业升级、青年成长、共富先行的多重使命。

“青鸟”栖乡野——湖州青年入乡观察-第7张图片-

湖州“深蓝计划”

澎湃新闻从这场座谈会上了解到,接下来湖州要做的,不是复制过去的经验,而是要继续“拓展青年入乡的边界”,让湖州成为青年追梦逐梦的首选地、创新创业的理想地、安心舒心的幸福地、价值实现的标杆地。

朝着这个目标,湖州清晰地提出要“做好4篇文章”:包括要在思维方式上学习青年,以思维“破圈”推动工作“破局”;要坚定不移地投资于青年,用心倾听青年声音,闻风而动解决年轻人的“急难愁盼”;要以活力迸发的赛道成就青年,为青年创新创业铺好赛道;要与青年共同讲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与广大青年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座谈会最后,湖州向青年发出一份真挚邀约:“青春的湖州”与“青春的你们”,时间、同行、奋斗都刚刚好。

的确,湖州乡村与青年,无论是相遇的时机、并肩同行的默契,还是一起奋斗的节奏,都刚刚好。相信在往后,若有更多如“青鸟”般的青年,因湖州的好山好水、创业时能接住他们的温暖支持、山野的那份松弛自在,选择扎进乡村;若湖州能继续跟着青年的思路调整步调,愿意为他们的未来花心思投入,也帮他们搭好能放开干事的台子,那这种年轻人与乡村互相靠近、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必然将给乡村振兴添上更鲜活的内容,也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子走得更宽。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