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澎湃新闻主办,虹桥论坛秘书处支持的“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第八届虹桥论坛 “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前瞻沙龙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提出建设性意见。
顺利实现能源转型的前提,是重新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杜祥琬表示,大家常说我国富煤、缺油、少气,如果我们视野中的能源只是化石能源,这个认识并不错,但这样的认知亟需更新。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正从本世纪初的微不足道,走向举足轻重,进一步走向担当大任。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低碳转型,资源基础是丰厚的。”杜祥琬介绍,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尚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
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替代,正在重塑能源格局和产业布局。杜祥琬强调,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我国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赖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幻,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从这一维度而言,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不相悖。
不可否认,相对油、气,我国的煤炭储量较为丰富,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长期扮演了第一贡献者。“但对于‘富煤’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比全球,我国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他提醒称,中国煤炭的储采比只有40年,需要在合理利用煤炭的同时,为未来早做准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发表主旨演讲
针对风、光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我国提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的新型电力系统。杜祥琬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灵活用电和灵活发电,逐步提高智慧能源在总电量中的占比,化间歇性能源为灵活性资源。
在传统能源体系下,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和经济可行常被称作难以同时满足的“不可能三角”。杜祥琬分析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的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新型能源系统必须逐步满足这三个目标,使之成为“可能三角”,才是高质量的能源系统。“现阶段能源安全靠先立后破,新房子没有盖好,不要动老房子。先把新能源立起来,逐步有序让传统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但方向清晰,是做加法而非减法。他认为,逐步、稳步由以煤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长远的能源安全之策,也是走向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西电东送是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支柱,历经二十余年发展,这一单向电力输送格局面临新的变化。
杜祥琬提出,中东部能源发展应转向 “身边取+远方来”新思路,优先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本地自给率,不够部分再由“远方来”补充。根据天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的相关测算,1KWh的电力,东部自发电的成本比西电东送的成本更低。东部的许多企业不仅是能源的消费者,也是能源的生产者。中国将诞生一大批能源产消者: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他强调说,中东部能源发展新思路符合电力转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有利于电力发展的平衡、充分,有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灵活性,也符合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转型方向。
杜祥琬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需要深度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在此过程中,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也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
“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而非终点。”杜祥琬表示:“2060年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标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金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