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7日,在COP30“全球绿色行动引领零碳转型”边会上,来自多国的顶尖专家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危机的根源在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而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路径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次边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等单位主办,汇聚了包括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Johan Rockström、清华大学教授陈德亮、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Albert Park(朴之水)等权威学者。专家共识认为,应对气候危机的最大障碍已非技术或成本,而是亟需一场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左起:张永生、JohanRockström、陈德亮、Albert Park, JoséDomingos Miguez,Harald Winkler, Thiagarajan Jayaraman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矛盾,体现为各国自主贡献目标与科学要求的控温目标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放差距”。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气候科学与传统经济学之间的“认知鸿沟”。
传统经济学模型常将更严格的减排行动视为经济负担,甚至得出3℃温升是“经济最优”的结论。Albert Park教授基于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指出,这种认知严重低估了气候损失——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亚太地区GDP损失可能超过40%。
与会专家强调,实现深度减排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已显著低于化石燃料,2024年可再生能源为全球节省了近5000亿美元燃料支出。
然而,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新增装机远未达到净零路径要求。这一“行动赤字”的根源在于多重人为障碍:传统认知惯性、地缘政治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公正转型机制的缺乏。专家特别澄清,从全球气候需求看,绿色新能源“绝非过剩”,反而是供给严重不足,人为障碍抑制了潜在需求的释放。
在传统发展范式下,经济增长与减排被置于对立面。而生态文明范式则强调将人类经济活动置于地球气候安全边界之内,使减排成为推动经济向高竞争力绿色形态跃升的动力。
Rockström教授等专家指出,人类发展亟需转向生态文明范式,以实现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协调。这一范式要求将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的地球安全边界,各国必须在公平分配的全球碳预算内进行经济活动。
边会为全球南方国家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愿景:借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飞跃,这些国家完全有可能跳过传统高污染发展阶段,实现“蛙跳式”绿色发展。
然而,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消除知识、贸易和融资障碍。专家强调,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公平”不再是单纯的道义诉求,更是绿色增长的前提条件。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不会自动带来公平,必须将公正原则深度融入气候规划。
本次边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化解气候危机必先弥合“认知差距”。一旦跳出传统思维陷阱,解决全球气候危机就会出现全新格局,而生态文明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
(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对本报道的支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