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

王者之魏 闻库 1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张图片-

作者 | 闰然

编辑 | 江江

今年 10 月,当全运会的圣火在南海 1522 米深处被 " 点燃 ",来自可燃冰的火焰不仅照亮了一个体育盛会,更映照出了广州作为科技强市的独特基因。

随着全运会的倒计时,这座千年商都正在以一场国家级赛事作为重要的窗口,向世人展示着从赛场技术到太空经济的全面突围。

全运会的赛场上跃动着技术的温度,火箭的发射架上则镌刻着人类的太空梦想,两种看似不同的节奏,事实上,共同谱写了广州作为科技创新城市的双轨叙事。

" 力箭一号首飞那会儿真的非常紧张,但人不能跟人性较劲,不可能每次都保持那种极致的激动。"

第一次发射的场景,深深烙印在樊娜的记忆里。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没人觉得失态。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2张图片-

" 力箭一号 " 首飞圆满成功

中科宇航是广东省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成立仅三年半,就成功研制出一发固体运载火箭,这样的速度让团队充满信心,也让现场的激动情绪达到了顶点。

另一款自主研发的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力箭二号,也即将在 2025 年下半年执行首次飞行任务。

这是广州商业航天实力的体现。

把总部放在广州,中科宇航算准了一笔账:传统航天重镇的优势在国家队积淀的技术和人才,而商业航天需要的是市场敏锐度、产业链协同力和国际视野。

广州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航天产业重镇,但在樊娜他们看来,商业航天的赛道上,广州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火箭的耀眼尾焰映照之下,广州这座古老的都市,焕发着无限的青春活力。

时间回到 2018 年,这一年,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关键的跨越。马斯克的 SpaceX 将 " 星链 " 计划的两颗测试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与此同时,国内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向火箭入轨发射发起挑战,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转折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时,杨毅强已经在航天一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深耕了 31 年,历任科研生产部部长、质量技术部部长,还担任过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长征十一号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有着独特的优势。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3张图片-

杨毅强 /《中科宇航:力箭雄心》视频截图

以 SpaceX 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发展,让杨毅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搞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商业航天打法?

他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念头——中国航天的体制机制需要多元化发展,商业航天的灵活性能填补市场空白。

念头化为行动。杨毅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自己投身了 31 年的中国传统航天体系,在 2018 年 12 月创办了中科宇航。

" 加入这个行业是一件极具成就感的事。" 作为中科宇航首席财务官,樊娜感慨道。从事航天事业的人,尤其是那些与火箭朝夕相伴的人," 不全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怀揣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

李秦峰自 2013 年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担任负责运载火箭等产品总装测试工作的工程师。2018 年底,他同样看到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了中科宇航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4张图片-

李秦峰 / 图源: 南沙科普

体制内的严谨风格,教会他们 " 把每个螺丝钉都拧到标准扭矩 ",而商业市场,则促使他们学会在成本和性能间 " 走钢丝 "。身份更迭后,杨毅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坦言,感受最深的是客户关系的转变。

此前,在传统航天系统里,火箭部门与卫星、测控、发射场等部门是协作关系,且火箭部门的话语权更大。但商业市场讲究客户至上," 火箭一定是为卫星服务 "。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5 年,被称为 " 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这一年,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航天领域,为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市场奠定了政策基础。

按照时间线,从 2015 至今的头十年里,这一行业已经跑完了 1.0 时代的全程——一个工程师们埋首车间,把火箭基础制造的骨架给搭起来的时代。

而如今的格局早已不同。

随着各家火箭公司相继叩开太空之门,包括中科宇航在内的 " 头部玩家 " 开始进入批量发射的节奏,行业已然驶入 2.0 时代的快车道——这个阶段的核心密码是 " 应用牵引市场 ",不再是火箭造出来等需求,而是需求反过来定义火箭该怎么造。

樊娜给这个时代划了条清晰的时间线:未来 5 — 8 年,都将是 2.0 时代的主场。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5张图片-

截图自《无畏向上 · 无限可能:力箭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纪录片》

她解释说,这本质上是商业航天的 " 服务清单 " 落地期。就像数字经济时代的智慧生活里,人们需要随时知道 " 何时、何地、何物、发生了何种变化 "。这些碎片化却关键的信息,恰恰需要商业航天,尤其是卫星网络像毛细血管般,让服务触达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在樊娜看来,当下的卫星,无论是通信、遥感,还是导航,都在悄悄扮演这样的角色。那些在轨道上运行的金属造物,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符号,而是支撑我们日常数字生活的基础设施。

再往远看,十年后的商业航空 3.0 时代将是另一番景象:卫星星座会像地面的移动通信基站一样密集组网,运载火箭的发射密度将更大,而中大型液体火箭的回收复用技术也会更娴熟。那时,人与太空的距离将被彻底重构,普通人也能实现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太空旅游。

回到眼下的 2.0 时代,核心驱动力始终是 " 应用牵引 "。

谈及当前市场对火箭的具体需求,答案其实很明确——高性价比是底线,大运力是核心诉求。

如何理解火箭的 " 高性价比 "?樊娜的解读直指本质:对火箭而言,运力越大,单位成本越低。这背后是简单的数学逻辑,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公斤有效载荷上,基数越大,单公斤成本自然越低。

但成本控制远不止于此。

单发火箭的造价,首先取决于总体设计方案。" 简洁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成本的天花板。" 樊娜说,这是商业火箭在成本控制上的第一道闸门。

更关键的是批产能力。传统航天之所以成本高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量规模——全国一年 60 多次发射,放在任何工业领域都是极小的量级。产量上不去,研发成本、生产线成本、供应链的成本就难以摊薄,成本自然降不到数量级。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6张图片-

截图自《无畏向上 · 无限可能:力箭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纪录片》

而商业力量之所以能撕开成本口子,核心在于用工业化生产模式替代了传统航天近乎 " 工艺品研制 " 的模式。设计理念与生产模式的双重革新,最终带来的是成本的大幅下降。

具体来说,火箭作为超复杂的系统工程,可靠性始终是生命线,而冗余设计是保障可靠性的常见手段。

但商业火箭与传统航天在这一点上的平衡逻辑不同。

传统航天承担国家任务,可靠性要求极致,冗余设计往往更充分;商业火箭追求性价比,冗余设计会更精准。这种设计层面的 " 精打细算 ",本身就降低了方案成本。

生产模式的变革则更具颠覆性。

担任力箭二号副总师、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秦峰发现,在航空行业,大型客机、战斗机在生产时,常常会分为几条线,每条生产线进行同一组件的安装,完成之后再被运至下一条线,直至安装完成。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波音 737、757、767 生产线,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 SpaceX 的猎鹰 9 号生产线均采用了类似的生产线进行装造。

受此启发,李秦峰把这种介于固定站位装配与连续移动装配之间的装配生产形式实践在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的生产环节中。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7张图片-

" 力箭一号 " 运载火箭星箭联合体合罩 / 图源: 中国科学报

传统航天的生产,更像手工作坊式的 " 工艺品雕琢 " ——每个工序换不同的人操作,产品更接近实验品;而工业化生产强调 " 火箭流动,人员不动 ",这正是在汽车等行业已成熟应用的脉动式生产线。

在脉动生产线上可以设定缓冲时间,生产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可以留给下个工位去解决。当火箭的装配工作全部完成时,生产线就脉动一次。这种创新灵活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火箭的生产效率,在实现量产的同时实现生产资源成本降低。

当然,国内火箭实现完全工业化脉动生产还需要时间。毕竟火箭目前还不是标准工业品,设计迭代快、定制化需求多。说到底,商业航天的成本控制,是用工业化的逻辑重构整个产业链。

李秦峰回忆,2022 年 7 月 27 日,力箭一号首飞成功,他回到北京家中,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立刻组织大伙开工把力箭一号总装工作中的工作标准、作业方法、问题措施等编写了一本几万字的《力箭系列运载火箭总装操作手册》。

这几万字的手册,将火箭总装的详细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流程都列举了大量的亲身经历的事例。

他说,在总装工作过程中犯过不少小错误,所以必须将正确的、规范的流程写出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为 " 力箭 " 系列下一步奠定基础。

后续,火箭的高密度发射会是一种趋势,而为满足高密度发射的需求,在未来会将一系列火箭装配所需的核心产品,各类结构件的生产搬到基地内,让工厂成为真正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 " 超级工厂 "。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8张图片-

箭上产品被运送至总装基地后,团队会对各个系统的单机产品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全面检测 / 图源: 新华网

中科宇航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樊娜用两个维度勾勒了出来:技术创新的硬实力与商业化的节奏感,在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里都站在第一梯队。

" 我们的创新从不为了炫技,全是奔着性能、可靠性和成本去的。" 她说。这些创新最终都落在了产品能力上,尤其是火箭的运载能力,早已被发射数据反复验证。

以固体火箭力箭一号为例,它设计运载能力 1.5 吨,每次实际发射的载荷都超过 1 吨,最高时达到设计值的 84% ——这并非火箭 " 留力 ",而是受限于整流罩的空间。

如今,力箭一号累计发射载荷达 6.8 吨。这个数字在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里至今无人能及。

实打实的运力,正是中科宇航最硬核的竞争力,且直接转化成了市场话语权。去年,这家公司的营收在国内商业火箭公司中拔得头筹,发射重量更是高居首位。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9张图片-

截图自《无畏向上 · 无限可能:力箭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纪录片》

商业化的领先,说到底还是产品能力托底的结果。

谈及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樊娜的答案藏在公司的战略布局里:" 创新得围绕性能提升、指标优化、可靠性增强和成本下降,这四个目标。"

公司的资源分配则像一套精密的齿轮:今年将 70% 以上投给主线产品力箭一号和力箭二号,确保基本盘稳固;20% 投向相邻领域,比如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这款太空试验平台未来既能做科研,也能承载太空旅游这样的消费级服务);剩下 10% 押注颠覆性技术,可回收技术的关键突破就在此列。

这种分层管理,本质是用资源分配分散风险,每年还会根据产品进展资源分配的动态调整。

更巧妙的是双轨制技术路线。

力箭一号是固体火箭,主打遥感、导航类卫星的发射;力箭二号是液体火箭,瞄准大通信卫星星座的批量发射。两条腿走路,既靠力箭一号的稳定盈利支撑,又能从容投入力箭二号的研发,这本身就是一套成熟的风控逻辑。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0张图片-

中科宇航位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力箭二号专有发射工位正式竣工 / 图源: 中科宇航

即便是力箭二号的技术路线,也藏着双轨制的智慧。作为火箭公司,核心是给卫星客户提供稳定的运载服务,因此在首飞及前几发阶段,公司选择采购成熟的第三方发动机,快速形成发射能力;同时自主研发可复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待技术成熟后再装配到力箭二号上——既满足了当下客户的迫切需求,又为长远降本埋下伏笔,完美契合客户的长期成本诉求。

在可回收技术这件事上,中科宇航的态度很清醒。目前,国内这项技术还在早期阶段,每次回收要损失约 40% 的运载能力。当务之急是先满足国家和卫星客户的现实需求,不能为了等技术突破而错失市场窗口。

" 可回收是降本的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樊娜说,中美国情、工业基础、成本结构差异巨大,美国一次性火箭成本过高,所以迫切需要可回收技术来降本。

而中国商业火箭从设计方案到生产模式,都用商业化思维做了优化,即便一次性火箭,成本也已压到很低,未来可回收技术成熟后,成本一定会低于 SpaceX 的猎鹰 9 号。

中美商业航天的差距,在具体数据里看得更真切。

SpaceX 自 2002 年成立,借着美国资本市场对失败的高容忍度和创新土壤,用 20 年时间突破了可回收技术,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如今,美国每年的发射载荷重量是中国的 7 — 8 倍,我国火箭年发射能力约为美国的 1/8。单看产品,我国运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约 25 吨,而 SpaceX 的猎鹰 9 号重型火箭达 60 吨,差距显而易见。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1张图片-

截图自《无畏向上 · 无限可能:力箭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纪录片》

但这些差距恰恰让中科宇航找到了自己的路径:不能照搬马斯克的模式,要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 我们的优势在于制造和成本控制,这点上从来不怕比。" 樊娜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商业火箭的一次性产品成本,已经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

在国家层面,商业航天早已被视作新基建的重要组成,就像当年铺设互联网一样,卫星网络的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它既是洞察世界的 " 眼睛 ",也是双向信息交互的关键节点,属于国家战略的核心方向。因此,政策对火箭公司的支持更看重产品能力,而非短期是否盈利——这是场持久战,不能用短期盈利与否来衡量发展快慢。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确实给国人敲响了警钟。领空有国界,但太空是人类共有的疆域,本质上是 " 能力优先 " 的跑马圈地。在这场太空竞赛里,中国商业航天必须跟上节奏。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航天产业版图里,中科宇航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链主企业。

这不是自封的头衔,而是藏在产业链的逻辑里:从火箭制造到卫星运营,从测控服务到卫星应用,这条长长的链条上,每个环节都绕不开那个核心的枢纽。

而这个枢纽的关键,恰恰是火箭。火箭这行当,本质是产品驱动的硬骨头领域,也天然是产业链的 " 总装车间 ":一枚火箭要攒齐上千个零部件、仪器单机和电缆网,每个配套商的齿轮都得跟着总装的节奏转。

中科宇航在大湾区的布局,眼下正扎在广州的土壤里。总部稳稳落在广州,而位于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具备年产 30 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具备结构舱段制造装配能力,广州从化区也藏着一个关键据点——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那里的试车台,具备 200 吨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测试能力,400 吨液体火箭动力系统综合测试能力。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2张图片-

坐落于广州从化的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 / 图源: 中科宇航

作为链主,带动产业聚集是绕不开的责任。这几年在广州,中科宇航干的就是 " 搭台子 " 的活儿:既要把外地的配套企业拉过来落地,形成地理上的产业集群,更要推着广州乃至广东本地的企业 " 转身 " ——那些原本做精密制造、新材料的厂子,现在开始给火箭造零件。

这其实是场悄无声息地产业升级。对这些企业来说,能啃下航天订单,相当于拿到了工业界的 " 奥运入场券 "。太空环境的严酷程度,比任何实验室都更能检验产品性能:相当程度的低温、强辐射冲击、剧烈震动,能扛住这些的产品,回到地面市场就是降维打击。

而航天级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筛选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标准,更能逼着企业把供应链管理、品控能力练得炉火纯青。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3张图片-

科研人员在调试火箭设备 / 图源: 广州 · 日报

李秦峰说,火箭总装的过程首先需要将箭上所有系统的产品运送至总装基地,然后由总装团队将各个系统的单机产品进行收集整理,之后是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对于合格的产品进行验收和入库,而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也需要及时反馈,由上下游配套单位进行协作,完善产品的质量。

在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星箭分离试验总装工作中,总装团队便发现了供应商交付的星箭分离模拟支座存在与爆炸螺栓装配不匹配的问题。他们中午发现问题,下午便找到加工厂家,不到 4 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保证了试验按时间节点准时完成。

这种快速响应的能力,得益于总装团队丰富的工作经验,快速对问题进行定位,通过和配套单位的有效沟通;也得益于大湾区的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将以往需要 4 天的返修流程缩短至 4 小时。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4张图片-

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总装测试厂房 / 图源: 广州 · 日报

李秦峰提出的 " 没有 99 分,只有 0 分和 100 分 ",这种极致化的质量标准深深渗透到了总装全流程。

毕竟,火箭这东西,容不得半点虚的,从点火那一刻起,就是全程 " 孤注一掷 "。

因此,设计方案里的每个公式、生产线上的每个焊点、供应链里的每个零件,都要 "100 分 ",这是火箭产业刻在骨子里的对风险的敬畏。

航天这行当,天生带着全球化的基因。其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应用场景,从来都是跨国界流动的。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更在这儿显示出来了:港口,航线,与全球市场的天然联系,都让中科宇航看到了国际业务的想象空间。

他们确实也吃到了这份红利。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公司,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火箭早已带着国外卫星穿过大气层——给阿曼成功发射了卫星。而 2025 年下半年,还有两至三个国家的卫星等着搭他们的火箭上天。这份成绩单,在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里至今独一份。

广州也出来刷火箭了-第15张图片-

广州南沙中科宇航总部基地 / 图源: 广州 · 日报

在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 " 的巨大标语,引人注目。

这些字的分量,在每个进出的人心里都有不同的刻度。当火箭拖着长长的光尾直刺苍穹,这行标语的每个字,都在发射场的震颤里变得更加生动。

首图为 10 月 19 日 11 时 33 分,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新华社发(李昀锡摄)

-END-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