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是上海发展的生态战略空间,“十四五”以来,崇明区坚持生态立岛,大力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让好生态孕育更多新经济。
在陈家镇的生态基地,可以看到全市最大的渔光互补示范工程,“上可发电、下可养殖”;位于庙镇的文创产业园,正在探索“自然+文创+跨界体验”的复合模式,让老厂区重现高光,打造乡村旅游新范式。11月19日,“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集体采访活动走进崇明区实地探访。
崇明生态基地正“智慧生长”
在陈家镇璞叶小镇,生态基地在光伏发电的带动下,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走进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长4500米、宽850米左右的发电板映入眼帘,水面上方布设光伏发电设施,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饲养着鲈鱼、甲鱼、南美白对虾等丰富的水产品。该项目由四个区域组成,分别为渔光互补养殖示范区、农业种植示范区、生活康养示范区、科普教育示范区。

陈家镇“渔光互补”项目。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我们利用田埂将光伏板架在空中,板与水面的距离为3米,留足了养殖的作业空间。”上海城市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华告诉记者,该项目水上可发电,水下则养了喜阴的水产品,还种植了牧草等喜阴耐涝的农作物,不浪费每一寸土地。
“得益于崇明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好,才会有光伏发电量的大幅提升,每年节约的标准煤大约在15.6万吨,对生态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朱振华说,目前主要养殖品种为加州鲈鱼、生态甲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崇明清水蟹等。年产量方面,加州鲈约260万斤,罗氏沼虾约40万斤、南美白对虾约25万斤、清水蟹约5万斤。
上海崇明区介绍,陈家镇“渔光互补”项目的年发电量约1.4亿度,相当于崇明区十分之一的用电量。光伏发电,改变了崇明的能源利用结构,造福了城乡居民。
文创产业园为何能出圈?
近年来,崇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在庙镇,由老厂房转型而来的M515文创产业园成功“出圈”,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动案例。
M515文创产业园主入口位于庙镇宏海公路515号,园区南邻市级河道南横引河,北靠宏海公路,毗邻在建的沪渝蓉高铁站,直线距离仅2公里,高铁建成后到上海宝山站仅需17分钟,园区整体区位优势显著。园区建筑整体朝南呈长条形状,占地面积185亩,规划建设近50000平方米。

M515文创产业园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M515文创产业园依靠自身多元的消费场景,为节日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目前,这里正在探索“自然+文创+跨界体验”的复合模式,已招引多个特色业态入驻。
515咖啡主理人康晓红说,“希望通过老厂房与现代艺术装置的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南横引河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流量以及生活烟火气。”
近日,在庙镇M515文创产业园,“稍安物造”国风茶饮开始试营业。茶馆经营者是一对高颜值的表姐妹,两人都是庙镇本地人。姐姐名叫陆欢欢,从事餐饮行业多年,性格相对外向,妹妹名叫仇冰倩,从事视觉设计行业,擅长手工,性格内向。俩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十分默契。

国风茶馆
“茶馆里的摆件,几乎都是我们自己手工制作。”从设计、选材到制作,姐妹俩亲力亲为,力求还原中式传统之美。“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想营造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陆欢欢介绍,店名“稍安物造”便是由此而来,希望顾客能静下心来、摆脱浮躁,体会手工制作的精致与用心。
除了各类业态,M515文创产业园和农田“联动”,打造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共享菜园”,并将逐步打造为集企业办公、艺术展览、创意市集、亲子运动、餐饮零售、户外骑行、水岸书屋、萌宠乐园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将崇明乡村旅游打造为更具吸引力的名片。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